湖北日报评论员
北宋年间,福州知州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多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
前不久,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起这个故事,并深情回忆:“我在福建福州时,就提倡多种树,少种草,不能让老百姓挨晒。”
“不能让老百姓挨晒”这件事看起来小,却充分照应了当地的气候,精准呼应了百姓的需求,对于我们抓实开门教育、办好民生实事具有深刻启示。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是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要以老中医“望闻问切”的细致入微察民意,以园艺师“修枝剪叶”的精巧手法解难题,把群众的“心上事”变为党员干部的“上心事”。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有的干部换岗体验送外卖,有力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新建改建;有的地方进一步摘牌减负,持续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有的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成功“画圆”,小小水龙头涌出幸福“大水流”……这些生动实践告诉我们,群众身边有许多看似平淡的小事,实则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解决得好不好、快不快,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系密切。
人民的心声就在老百姓真切的期盼里。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干的与群众盼的仍然不同频、不合拍。有的“贪图好看热闹、只求领导满意”,把民生工程当作政绩“腰牌”;有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习惯于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下不好绣花功、啃不了硬骨头;有的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这些问题背后,是宗旨意识淡薄的“慢性病”,是政绩观跑偏的“并发症”,既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又贻误事业发展。
办实事、解难题,关键是把老百姓的“盼”,变成党员干部案头的“急”,再干成百姓心头的“暖”。这既考验干事智慧,更彰显为民担当,离不开那颗始终与人民同频共振的赤子之心。要听到群众的“真话”“实话”,就要放下身段,多和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了解群众愿望、真切关心群众疾苦。要干好群众满意的实事、好事,就要以群众利益为“坐标点”,建立民意汇集、责任到位、落实有效的“坐标系”,画好增进民生福祉的上扬曲线。
增进民生福祉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福利”。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真正从群众的立场、诉求出发,始终将“人民盼什么”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信号灯,让“干部所干”与“群众所盼”精准咬合,才能让经济社会发展拥有持久的动力,才能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中收获民心“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