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员干部要像跑接力赛一样,既跑好自己的“显绩”一棒,更要为下一棒打下坚实的“潜绩”基础。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言之谆谆:“平常的考核不能光盯着GDP增长了多少、建了几个大项目,还要看欠了多少债。不能让一些人击鼓传花,把问题留给后人。”这背后蕴含着如何正确认识“潜绩”与“显绩”的重要课题。
过去,人们通常从时间维度来区分“潜绩”与“显绩”。前者周期长、见效慢,后者周期短、可量化。心理学上有个“时间贴现”的概念,意思是人们对未来收益的价值评估通常低于即时收益。因此,一些人很容易重“显绩”轻“潜绩”。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频繁“换赛道”“翻烧饼”,急于搞见效快、有显示度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生态、医疗、教育等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敷衍塞责,对“前任”留下的“旧账”一味推脱,醉心作秀而非做事,沉迷“造势一时”不思“造福一方”,这些问题所反映出的二元对立思维,会导致很多工作根基不稳、后续乏力,不但无法解决当下问题,还可能给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中论述过“潜绩”与“显绩”:“潜”与“显”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后人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甘于默默无闻地奉献,“显绩”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显绩”,充其量也只是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文中还列举了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故事。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文章肯定“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
从量变质变规律来理解“潜绩”与“显绩”,就会发现,通过久久为功的积累,“潜绩”可质变为直观感知的“显绩”。现实中,部分领导干部把“显绩”当作自我升迁的“敲门砖”,将“潜绩”看作他人政绩的“铺路石”。实际上,“潜绩”与“显绩”如“种子”和“果实”,前人播下种子,虽然无法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后人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耕耘,收获果实,最终形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生动局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员干部要像跑接力赛一样,既跑好自己的“显绩”一棒,更要为下一棒打下坚实的“潜绩”基础。
“显绩”“潜绩”都是政绩,不可偏废,更不能厚此薄彼。无论是城市工作,还是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切实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政绩观,强化“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的担当意识,抓当下、办实事,谋长远、计未来,统筹兼顾、找准平衡、精准发力,既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