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工作,却要做几十页的PPT或各种视频来呈现,看起来图文并茂,实际上空洞无物,既浪费汇报人的时间,也浪费听众的时间。当“屏幕中的形式主义”压向基层干部,浙江率先亮剑,推动全省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视频“减量、减费、减负”。
PPT、短视频,能够轻松集成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元素,表现形式比纯文字丰富得多,成为一些地方汇报工作、展示成果的重要工具。但当辅助工具变成工作“标配”,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制作PPT、拍摄短视频,工具就变成了枷锁,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陷入“繁琐哲学”。基层干部或被动或主动地花费大量时间改排版、加动画、调格式,有时候时间和技术水平不够,就将这些业务外包给企业来制作,不但增加了公务费用开支,还给采购等环节埋下廉政风险。说到底,PPT、短视频做得再漂亮、再全面,也只是锦上添花,若是占用过多工作时间,影响到主责主业,更是得不偿失。
在做PPT、拍视频上不断内卷,背后是拿形式主义来“美化”工作的心理。有的单位把视频制作、PPT、网络直播等视作“政绩美颜滤镜”,领导干部一下基层或举办活动,就拍摄、制作高成本的“汇报大片”,只为把工作包装得很漂亮,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也有的是上级部门不顾实际,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资源和能力限制,盲目“上难度”“加担子”,就为了让工作看起来很规范、很热闹。曾经,一地方在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时,要求全镇的村支书做PPT述职,这一不贴合实际、加重基层负担的要求,遭到诟病,被迅速叫停。凡事过犹不及,让人不堪重负,这就不是美化,而是丑化。
这股歪风的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它以“被看见”为标准,将“很热闹”当成效,变简为繁、反复折腾。本该用在民生实事上的资源,被浪费在镜头调度、特效包装上;本可简单高效完成的汇报,却被“涂脂抹粉”,搞得“天花乱坠”。如果基层干部都在做PPT、拍视频上不断内卷,“做PPT时得心应手,走访群众时却迈不开腿”“面对镜头侃侃而谈,面对群众却张不开嘴”,那服务群众的工作又该谁来做?
减PPT、减视频,减的是不必要的“花架子”,减的是华而不实的“表演秀”,减的是基层干部的沉重负担。当基层干部从“屏幕中的形式主义”解脱出来,他们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为群众办更多实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