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东湖评论:驾驭AI“双刃剑,守好安全“防护门”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网络安全议题推向公众视野焦点。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的当下,AI技术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正成为影响网络安全格局的关键变量。从AI换脸带来的身份伪造,到数字人直播暗藏的诈骗陷阱,AI既为数字生活增添便利,也给网络安全带来全新挑战,唯有辩证看待其双重影响,才能在技术浪潮中守住安全底线。

网络空间已成为11.23亿中国网民(截至2025年6月)生产生活的核心场域,银发网民、农村网民等群体的持续融入,让网络安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而AI技术的普及,却让安全威胁呈现“精准化”“隐蔽化”特征。一方面,AI换脸、数字人直播等生成式技术打破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攻击者可利用技术伪造身份、模拟语音,使传统基于“眼见为实”的身份验证机制失效,导致隐私泄露事件频发,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问题困扰民众生活;另一方面,AI的自动化能力降低了网络攻击门槛,诈骗分子可批量生成高度逼真的钓鱼内容,针对不同群体定制诈骗话术,使得网络诈骗成功率大幅提升,不仅损害民众财产安全,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遭遇AI驱动的网络攻击,更可能冲击国计民生,引发社会动荡。

这种风险的扩散,与AI技术的“双刃剑”属性密切相关。技术本身的中立性,在缺乏规范引导和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极易被恶意利用。尤其对于互联网普及率刚达52%的老年群体、数字素养待提升的农村网民而言,他们对AI伪造内容的辨别能力较弱,成为网络安全风险的高发人群,也凸显出AI时代网络安全“普惠性”面临的严峻考验。

面对AI带来的安全挑战,技术创新同样成为构建防御体系的核心力量。在2025年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博览会上,前沿网络安全技术与产品集中亮相,其中基于AI的威胁检测系统、智能风控平台等成果,展现出AI在防御端的巨大潜力:通过分析海量网络数据,AI可快速识别异常访问行为,提前预警潜在攻击;借助机器学习算法,防御系统能实时更新诈骗话术、伪造内容的识别模型,提升对新型威胁的响应速度。此外,宣传周期间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为AI技术的安全应用提供了“制度+技术”的双重保障。该框架既明确了AI研发、应用中的安全责任边界,也为技术创新划定了合规红线,推动AI从“无序发展”走向“安全可控”,这正是“开放创新”与“安全防护”协同推进的生动实践。

AI时代的网络安全,绝非单一主体能独立应对。从国家层面看,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落地,已构建起网络安全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为AI技术的安全应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仅靠政府与技术专家的努力远远不够,正如宣传周强调的“网络安全靠人民”,全民参与才是筑牢防线的关键。

宣传周开展的“六进”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家庭)与主题日活动,是提升全民网络安全素养的有效路径。对于普通网民而言,需树立“每个人都是安全防线”的意识,不随意在不可信平台填写敏感信息,防范AI驱动的信息窃取;对“AI换脸视频”“数字人客服”等内容保持警惕,通过官方渠道验证身份,避免陷入诈骗陷阱;主动传播网络安全知识,帮助老年、农村等群体提升辨别能力。唯有当技术防护、政策监管与民众意识形成合力,才能构建起抵御AI安全风险的“防火墙”。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疾风、朱露文(“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东湖评论:驾驭AI“双刃剑,守好安全“防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