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沙县炒饭8-10元,路边摊卖12元”“夜市馄饨10元一碗,不如店里6元水平”的吐槽在社交平台此起彼伏,“路边摊比门店还贵”的话题更是引发上千万阅读量。曾几何时,路边摊是城市烟火气的代名词,一份热气腾腾的炒饭、一碗鲜香扑鼻的馄饨,都以“物美价廉”慰藉着无数人的胃与心。可如今为何陷入“消费者吃不起、摊主挣不到钱”的尴尬困境?
一边是消费者“吃不起”,一边是摊主“卖不动”,路边摊陷入“价涨量跌”的恶性循环,而这背后,横亘在卖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鸿沟,正是加剧困局的关键推手。
所谓认知鸿沟,本质是双方对“路边摊成本”与“合理定价”的理解严重错位。在消费者眼中,对于路边摊存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固有认知,认为其无房租、少装修,成本仅食材与人工,理应比门店便宜。一旦路边摊售价超预期甚至高于门店,便会认定“摊主漫天要价”,进而放弃购买。
可在摊主这边,其实际经营成本远复杂得多,多数摊位需入驻规划区域,据杭州网报道,杭州九堡客运中心的“钱潮夜市”食品类摊位费每月在1600元左右、文创百货类每月1000元左右;健康证、餐车维修等隐形成本每月300-400元;部分摊主为留客用新鲜食材,像广州黄埔古港牛杂摊主凌晨采购现杀牛杂、用鲜榨花生油,食材成本比冻货同行高近三成。这些隐形成本消费者看不见,仅凭“路边摊”标签判断定价,让摊主陷入“涨价遭吐槽、不涨价亏成本”的两难。
还有部分摊主对消费者需求存在认知偏差,他们误以为“产品有噱头就能涨价卖”,盲目跟风网红经济。一盒普通提拉米苏包装成“网红单品”,售价从15元升至35元,烤红薯加勺麻薯贴“爱马仕”标签,卖20-30元。但他们忽略了,大众对路边摊的核心需求是“平价实惠”——消费者买路边摊图的是便捷与性价比,而非“轻奢体验”。这种“自定价值”与“消费者实际需求”的错位,导致网红产品“叫好不叫座”,销量持续下滑,让“价涨量跌”的循环难以打破。
路边摊的困境,本质上是城市烟火气与商业现实的碰撞。消费者怀念平价美味,摊主承压于成本攀升。要破此局需三方协调发力:管理部门需规范经营,合理调控摊位费、简化手续,为摊主减负;摊主应回归理性,平衡品质与价格,莫让“网红思维”丢了“平价基因”;消费者也需多份理解,正视摊主成本压力,摒弃“路边摊就该便宜”的固有印象。唯有消弭认知鸿沟,让消费者理解成本、摊主尊重价格预期,路边摊才能走出“价涨量跌”困局,重拾“平价美味驿站”的本色。
毕竟,城市需要路边摊的烟火气,但这份烟火气,不该是“消费者望而却步、摊主苦苦支撑”的尴尬模样。唯有各方共同努力,让成本透明化、价格合理化、经营规范化,才能让路边摊重新找回“物美价廉”的初心,继续温暖城市的街头巷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芷慧(武汉体育学院)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