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荆楚图样有了“基因库”,这笔基金助力它们“活”在当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通讯员杨坤雨 梁慧慧

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在屏幕上旋转放大,漆器上的凤鸟图案通过AI算法生成全新变体——古老荆楚艺术正通过数字化技术焕发现代生机。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澎湃浪潮中,一场关于荆楚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实践在武汉拉开帷幕。2025年9月1日—9月30日,国家艺术基金”新时代荆楚艺术装饰图案数字化创新设计人才培训”项目在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

这场为期一个月的高规格培训,汇聚了全国30位优秀艺术人才,共同探索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为荆楚文化的当代转化注入新动能。

参会人员合影

建立“基因库”:数字技术唤醒楚韵

“纹样背后藏着文化密码。”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在开班仪式上表示,那些精美青铜器、漆器、丝织品上的纹样,不仅展现了先民们的艺术创造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如今,通过高精度扫描和数字重构技术,博物馆能够将文物上的精美纹饰精准提取,经过现代设计语言的重构与转化,让古老文物焕发新的生命力。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杨先艺教授深耕荆楚图案研究三十余年,他动情地说:“每次看到这些纹样都非常激动。楚艺术的那种浪漫与神秘,那种人神交融的独特气质,无法用常规的法则来解释,正是这种独特性构成了荆楚艺术的魅力。”项目团队已建立起初步的荆楚纹样基因库,通过高精度扫描、数字重构、人工智能生成(AIGC)等技术,对荆楚纹样进行解构、重组与再创造,使其从博物馆中的静态资源,转化为设计师手中可灵活运用的创意素材。

跨界育才:学员中三分之一是博士

本次培训凸显了鲜明的跨界特色。师资团队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涵盖艺术学、图案学、数字化设计、文创设计等多个学科领域。学员构成同样多元,30名学员中博士占比达三分之一,教授和副教授共14人,覆盖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开强强调:“图案设计不仅是形式创造,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好的设计既要承载历史厚重,又要展现时代气息;既要体现传统韵味,更要满足现代审美。”培训课程设置系统而前沿,从国家战略解读到AI技术应用,从楚文化宏大叙事到纹样设计实践,全方位提升学员的文化理解力和技术应用力。

项目要求学员最终完成1-2幅荆楚文化主题的视觉设计作品和一件数字化创作作品,这些作品将在今年12月举办学员设计作品成果展。我们期待这些设计作品能够成为航天器内饰、游轮内饰、公共艺术和时尚产品的新时代元素,让千年纹样在现代生活中重获新生。项目负责人杨先艺教授表达了对项目成果的期待。

杨先艺教授介绍项目基本情况

助力支点建设 创造时代新元素

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桂宇晖教授指出:“荆楚文化是我们的独特优势。”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更应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创新力量。作为国家艺术基金监督专家代表,他肯定了此次项目获批的意义:“国家艺术基金是我们国家最高级别的艺术资助平台,目的是繁荣、培养、打造、推广这么8个字。”

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范国忠关注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许多传统工艺面临传承困难,如何让老手艺获得新生命,如何让传统纹样走进新时代,这正是本次培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他认为,数字化手段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传承传统工艺,也能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为工艺美术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新路径。

“装饰艺术的终极使命是塑造美善相济的生活哲学。”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名誉院长陈汗青教授认为,从良渚玉琮的人文精神到“一带一路”的视觉符号,中华民族始终以器物为媒,向世界讲述科技与人文交织的中国故事。荆楚艺术的创新转化不仅要保持观物取象的思维内核,更要形成服务现代化生活的设计输出。

开班仪式在9月1日举行,30位学员将在武汉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深入学习。他们走进湖北省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聆听专家授课,深入理解荆楚文化精神;学习数字技术,掌握前沿创新方法;开展创作实践,探索传统元素的当代转化。

项目负责人表示,国家艺术基金的种子播撒在荆楚大地上,期待培育出既深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创新成果,让千年楚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彩,赋能支点建设。

活动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荆楚图样有了“基因库”,这笔基金助力它们“活”在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