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是党中央徙木立信之举,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为基层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与活力,党风政风得以净化革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在基层广袤的沃土上,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不仅是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基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
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表现,必须精准发现、靶向纠治。指尖减负让基层干部挣脱了形式主义的束缚。譬如,据 甘肃纪检监察网,甘肃临洮集中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清理规范政务APP等452个,既减轻基层干部负担,又避免人为因素不当干扰,推动基层减负向纵深推进。这不是孤立的改变,而是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缩影。因此,坚决克服松劲懈怠思想,通过建立长效机制,让“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再反弹。如今,基层干部从“被APP捆绑”中解放,把省下的时间用在办实事上,这正是作风建设从“表面整治”向“深层减负”推进的生动体现。
田间地头的深耕细作,不仅是泥土与汗水的交融,更是干部与群众心贴心的情感联结。这种扎根基层的实践,让干部真正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贵州威宁的驻村干部三年让127个贫困村出列,他们用“板凳会”“田坎课”代替“酒局牌局”,把帮扶政策送到群众心坎上;云南西畴的干部带着群众向石漠化宣战,7年把2300亩乱石坡变成猕猴桃基地,村民年增收近800万元,他们用“锄头当笔、土地为纸”书写脱贫答卷,让荒山变金山。这些实践印证了“拒绝差不多先生”的作风要求,不再满足于“做了”,而是追求“做好”。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才能汲取无穷力量;只有把心紧紧贴在民生之上,才能书写时代答卷。
从“案头”到“心头”的转变,绝非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基层工作价值坐标的重塑与重构。这种转变,在贵州威宁的田间地头得到生动诠释,驻村干部的笔记本上,群众诉求取代了形式报表;在云南西畴的猕猴桃基地里,果树长势比数据统计更受关注,党员干部应进一步提高强对“解决小事”与“办好实事”同等重要的深刻认知。当案头的报表不再是“硬指标”,群众的笑脸便成为最真实的“成绩单”;当干部的脚步从会议室迈向田间地头,作风建设的根基便真正扎进了泥土之中。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政绩观的重塑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看实效”而非“看材料”,以“心头实功”替代“案头虚功”,就一定能让形式主义的土壤逐渐板结,让实干担当的种子生根发芽。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沃土落地生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指尖到地头的切换,从案头到心头的衔接,彰显的是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的力量。唯有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让作风建设的成效更实在、更持久,为基层工作注入不竭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邓子旭(“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