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88岁老人的生命在鄂西深山画上句号,他留在世间的最后“遗产”是一张余额仅38.83元的工资卡。然而,这看似寒酸的数字背后,矗立的却是一位共产党员倾尽一生书写的如山信仰与如海深情。罗官章,这位将49年光阴奉献给海拔1800米牛庄乡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用他镰刀般弯曲的脊背和清贫如洗的存折,为我们这个时代标注了精神的高度。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38.83元或许不足一顿便餐,却是罗官章“干干净净来、清清白白去”的终极诠释。他的药柜里堆满药瓶,退休金除了买药,几乎全部投入天麻试验、购买种子和接济乡亲;他最后一顿晚饭,是几个再普通不过的炕洋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帮扶乡亲时“一塞就是三百五百”的慷慨。这种“苛待”自己、倾囊为民的生活选择,并非一时一地的冲动,而是贯穿其一生的自觉坚守。从长达13年的乡党委书记到退休后重返牛庄,罗官章始终将党员身份视为一颗“种子”的使命,深深扎根于人民这片厚土,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百姓谋取出路。他衣柜中层层包裹的7枚奖章,记录着荣誉,更无声诉说着一位基层党员“忠诚、干净、担当”的铮铮誓言。
罗官章的精神富足,恰恰映照出当下一些价值迷失的苍白。现实中,少数人将利益算计置于责任担当之前,上演侵占老人财产的闹剧,甚至部分失去了信仰的党员干部将腐败在某些层面“日常化”。这些现象与罗官章“乡亲们荷包没钱,死了也闭不上眼”的质朴牵挂形成天壤之别。他上交的最后一笔520元党费,是对党的深情告白,更是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的响亮回答。这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从不在于银行卡数字的累积,而在于为群众办了哪些实事,在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罗官章的“贫”与“富”,构成一种深刻的辩证。他在个人物质上的“清贫”,恰恰成就了其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对百姓贡献的“丰厚”。他带领发展起来的烟叶、中药材、高山蔬菜3大支柱产业,已让牛庄村民人均收入超1.6万元,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产业兴旺。这份“富足”,源于他将党的事业、群众的冷暖真正内化为个人价值坐标。他笔记本上“忠诚、干净、担当”六个大字,是其一生的诠释。这种纯粹的党性,在当下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这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忘,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不能丢,清正廉洁的底线不能松。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罗官章留下的,绝非仅是38.83元的银行卡余额,而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这激励着每一位共产党员,尤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罗官章”扎根基层、心系群众。让我们铭记这位老党员用一生践行的初心,在各自岗位上,少一些对个人得失的计较,多一些对群众福祉的担当,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罗老,一路走好!您的信仰之光,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江汉区委组织部)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