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机器人“大壮”到车站学校“上班” ,公司订单破千万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通讯员 徐丹红

2024年11月5日,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窦峭奇和该公司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劳动者1号(小名“大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去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时,曾在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停下脚步,观看人形机器人“大壮”的演示,并关切询问:“明年能不能应用?”

10月30日,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格蓝若的实验室,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喜。

去年初次见面时,尽管身高1.8米、能搬运80斤重物,当时刚刚才半岁的“大壮”,连走路都摇摇晃晃,摆臂的协调性都成问题。

如今,“大壮”不仅通过强化学习和模仿学习,有了更拟人的步态,能跳舞、做复杂手部动作,导航能力上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融合多传感器的“慧眼”,能在2万平方米区域内实现自主导航,只需说一句“大壮,跟我走”,它就能听懂指令,智能跟随。

格蓝若机器人家族在2025东湖论坛上发布

进步不止体现在技术上,去年的“大壮三兄弟”,今年已发展成拥有5款机器人的“劳动者家族”,并在前不久举行的2025东湖论坛上集中发布。它们中,有近两米高、能负重作业的“大个子”,也有1.3米、适合科研教育的小型机器人,还有轮式、四足等不同形态,以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从原型样机到产品家族,背后是研发团队的快速成长。

“总书记希望机器人不是实验室样品,而是能真正帮人干活的。”武汉格蓝若智能机器人公司项目经理陈燕说,我们牢记嘱托,加速奔跑。

今年3月,格蓝若将机器人业务升级为子公司,机器人业务团队从30多人迅速扩展到110多人,并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团队持续保持深度合作,在机器人关节模组等关键领域实现全自研。

格蓝若研发人员调试人形机器人

如今,由格蓝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团队联合研发的“大壮”,不仅走出了实验室,更走进了车站、学校、商场,成为湖北智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眼下,它们正在多个岗位上开始“实习”。在汉口火车站广场,四足机器人产品9月起就已上岗迎新、疏导人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也购买了格蓝若的产品用于科研。不久后,光谷的地铁站里有望出现“无人小卖部”,由“劳动者家族”机器人担任店员。

“去年找省内的供应商还很难,今年已经不成问题了。”陈燕说,格蓝若的成长,见证了本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目前我们的电子皮肤、电池、双目相机等核心零部件,九成来自湖北企业。”

有了本地生态伙伴的高效对接支持,刚刚实现商业化的格蓝若人形机器人,今年的订单额超千万元,涉及文旅、科研、工业等多个领域。火热的市场订单,不仅让企业将扩产提上日程,还让其在江西、云南等地设立子公司的计划加速落地。

“明年我们的订单额预计可达5000万元,2027年目标1.5亿元。”展望未来,陈燕满怀信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机器人“大壮”到车站学校“上班” ,公司订单破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