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实习生 张瀚文
在湖北襄阳城南岘山脚下,襄水之北、汉江之南,有一处因北山涧得名的古园——涧南园。这里不仅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故居,更是承载着千年诗韵与市井烟火的文化地标,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热门去处。
孟浩然纪念馆
据《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记载,涧南园是孟浩然家族祖宅,他40岁前长期在此居住,晚年归隐后仍以这里为生活核心。园内山水相依,古色古香的“孟浩然纪念馆”融于美景之中,馆内陈列的堪称一部“孟浩然百科”,从他生活时代的襄阳风貌、人生关键节点故事,到诗中提及的“槎头缩项鳊”鱼、“鸡黍”等美食,以及宜城竹叶青酒等佳酿,无不勾勒出诗人的生活图景。
孟浩然纪念馆
馆中详细介绍了孟浩然诗词的思想特征,既有盛唐隐逸文化的印记,融合儒释道思想精髓,又饱含楚文化、汉文化浸润的地域特色,其260多首诗作中127首涉及襄阳风物;而清幽、平淡、壮逸的美学特质,以及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更让游客读懂其诗风的成因。馆内还陈列着多部相关文献与研究著作,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的窗口。
孟浩然的挚友及创作的诗词展示
互动体验区蕴藏着让千年诗韵“活”起来的“玄机”。这里聚焦孟浩然的五位挚友,地面嵌着五个“踩这儿”图标——游客轻踩其上,屏幕便缓缓浮现字句。怜才丞相张九龄的《西江夜行》、小迷弟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赠孟浩然》、爱才伯乐张说的《过蜀道山》、诗坛知己王维写给孟浩然的《送孟六归襄阳》、终生挚友张子容写给孟浩然的《除夜乐城逢孟浩然》。一首首挚友诗作次第展开,字里行间的知己情谊,悄然牵引着人们走进诗人当年的交游之境。
孟宅内的陈设场景
步入“孟宅”,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室内精心复原了孟浩然的生活场景:案几上的书卷仿佛还留着墨香,书柜的陈设如待主人归来,泛黄的诗集静静陈列,关于他“襄阳城南书香门第”的家世介绍娓娓道来。目光掠过,恍惚间似能穿越千年,轻轻触碰到“孟襄阳”的生平过往。
作为孟浩然创作的重要源泉,涧南园见证了《夏日南亭怀辛大》等名篇的诞生,“松月生夜凉”“荷风送香气”等经典意象皆取材于园内竹林、荷塘与周边山水。40年的乡居生活造就了孟浩然清逸脱俗的气质,也让涧南园成为其山水田园诗的地理母题,现存诗作超半数描绘襄阳风物,李白、杜甫笔下的孟浩然隐士形象亦源于此。
涧南园的风景
如今的涧南园,小桥流水、树荫葱茏,风景如画。市民们在此各寻雅趣:有人沿小径漫步,用镜头记录生活点滴,将园中山水定格成帧;有人闲坐凉亭,手捧清茶,在清风与蝉鸣中享片刻静谧;还有家长牵着孩子的手,让自然景致与文化气息悄悄浸润童心。
阿姨们正在园内拍摄视频
人群中,一群阿姨格外惹眼。她们画上腮红与小胡子,对着镜头拍起搞笑视频,笑声清脆;有的身着靓丽服饰,在石桥上缓缓走秀,身姿舒展。“我们是听朋友介绍来的,这儿景色好空气也好,和姐妹们一起拍拍照、聊聊天,可开心了!”来自襄城区的阿姨们说着,脸上漾开爽朗的笑。
山水藏诗韵,古园焕新颜。涧南园既保留着孟浩然故居的文化底蕴,又融入了市民休闲的生活气息,成为襄阳城中一处可赏、可学、可玩的文化打卡地,让千年诗风在烟火气中代代相传。
(张瀚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