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刘胜、通讯员高双武,李昊洋)11月1日刚刚结束的2025年度湖北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服务支点建设现场交流暨业务培训会上,公布了全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第二批十大优秀案例,分别是:
宜昌市玛瑙河流域项目:创新“全域+流域”跨县域整治路径,以“大流域规划+小流域治理”与“F+EPC+O”全生命周期运营模式推进子项目建设,构建“健康、美丽、幸福玛瑙河”的流域生态经济带。
天门市岳口镇项目:将污染严重的南湖养殖鱼场改造为 AAA级生态湿地公园,实现“污水变清水、荒湖变景点”,同步布局中小学研学基地与物流仓储,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
沙洋县沈集镇项目:聚焦耕地碎片化,以“国土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建成 6500 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改造荒山荒坡、废弃坑塘为耕地,引入合作社助推智慧农业,凭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入选 2023 年度自然资源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典型案例。
通城县大坪乡项目:聚焦耕地分散、建设用地低效等痛点,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为核心,一方面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守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实施土地开发与“旱改水”,破解县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紧张问题,在保障耕地功能前提下,科学盘活土地资源为中医药产业园建设预留发展空间,实现“耕地保护”与“产业赋能”协同推进。
宣恩县珠山镇项目:依托“仙山贡水・浪漫宣恩”文旅品牌,联动仙山贡水、狮子关2个4A级景区辐射效应,开发东门关康养旅游区,打造高端民宿集群与森林花海,推动“一城两关”核心IP建设。
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项目:立足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楚文化资源,整合铜岭岗蔬菜主题公园、恒荣梅园等旅游节点,打造城乡融合型近郊乡村休闲旅游带,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文旅产业注入土地要素支撑。
孝昌县小河镇项目:以“群众主体、微改实治”推进全域整治,完成 5000 余亩农田提档升级,用“陡复绿、缓造田、平开发”修复1353.3 亩废弃矿山,激活群众参与,同步对集中村湾开展绿化美化“微整治”,推动群众从“要我整”变“我要整”,实现村湾风貌与群众获得感双向提升。
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镇项目:创新“政府授权+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模式,引社会资本负责全流程投建运,流转 3000 亩耕地开展“稻+渔”“稻+虾”生态种养,谋划共享菜园等业态,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带动村民增收。
麻城市黄土岗镇项目:依托“中国菊花之乡”品牌,构建“研、种、赏、制、销”菊花全产业链,建成菊花博物馆与自动化加工厂,开发十大系列产品,辐射 5 个乡镇 1.2 万户菊农,带动 2100余户脱贫户亩均增收 1200 元;
谷城县城关镇项目: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打造老君山樱花谷、君山药谷等特色节点,发展林下中药材3000 余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县中药材经营主体发展,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谷城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