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东湖评论:深耕“无形粮田”,守护好粮食安全

10月16日是第四十五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为“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这一主题直抵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命题——节粮就是增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要把节约粮食、减少损耗作为重要途径,深耕“无形粮田”,守护好大国粮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久。

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强化责任落实是关键所在。我国粮食产量已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安全线,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粮食持续增产,受到耕地、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承载能力制约。我国每年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损失的粮食约700亿斤,这个数字触目惊心。节约粮食、减少损失浪费就相当于增加产量,对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弘扬优良传统,促进绿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强化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着眼于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粮食节约减损,聚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

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全链条推进是有效途径。推进粮食节约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多方协同,需要贯通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深入实施。粮食增产殊为不易,离不开亿万农民的辛勤耕耘。在粮食流通各环节推动节粮减损,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有效回报,也是耕好“无形良田”的必要举措。在粮食生产环节,要大力推进科技节粮。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提升,以及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机收损失率的降低,都彰显了科技在节粮减损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不断创新和应用农业科技,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粮食损失。在粮食储运环节,要大力推进科学管粮。全国已建成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烘干、清理等服务,基本消除了粮库储粮损失,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在粮食加工环节,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损耗。我国粮食加工损失率降低至0.8%。中粮集团采用自主研发的9%黄金碾磨技术加工大米,有效提高了粮食利用效益。

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引导全民参与是重要保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一连丰”,但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节粮减损仍然必不可少。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对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作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制修订小麦粉、大米、菜籽油等标准,引导企业提高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各地区各部门围绕爱粮节粮、节约减损等主题,强化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公民个人和广大家庭热情参与,全社会粮食节约减损的氛围更加浓厚。当前,“光盘行动”渐入人心,“舌尖上的浪费”有所改观,餐饮节约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新食尚”。

粮安之要,在于全链条节粮减损。粮食从田间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跑冒滴漏”。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中国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从生产、储运、加工到消费的全链条各环节发力,深耕“无形良田”,珍惜节约每一粒粮食,守护好我们的粮食安全,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杨虹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东湖评论:深耕“无形粮田”,守护好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