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意渐浓,湖北利川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连续九天的秋假。这份带着暖意的假期安排,不仅让孩子们徜徉在秋意里,也让教育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温度。
利川的秋假最打动人的,是那份因地制宜的巧思。这座鄂西小城没有盲目跟风大城市的研学模式,而是紧扣秋季时令和本地特色,鼓励孩子们走进金黄的稻田体验丰收,来到红色旧址聆听生动的历史课,去山野间认识家乡的一草一木。令人欣慰的是,这份假期里没有繁重的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在农事体验中感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劳作意义,在红色教育里感悟家国情怀,在山间小径上探寻自然的秘密。这样的安排,让“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悄然生根。假期不再是学习的间隔,而是成为课堂的延伸。这份不随波逐流的坚持,如清风拂过,吹散“假期即消费”的浮躁,让教育回归本真。假期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炫耀,而在于“成长”,既增长知识,更增添对生活的热爱。
随着全国多地陆续试点中小学春秋假,这份送给孩子们的“假期礼物”在收获掌声的同时,也面临着着现实考验。对双职工家庭而言,长假这个“甜蜜的负担”,正应了“孩子放假,家长犯难”这句调侃,其中藏着多少无奈。社区托管名额紧张,商业机构费用不菲,不少家长只能选择补习班,让原本的“无作业假期”变成了“隐形补习周”。教师们也需适应假期新常态。寒暑假的调整、新增的托管任务,以及更频繁的假期间隔,都对教学连贯性提出更高要求,意味着教学节奏需要重新“校准”,工作安排也需更具弹性。城乡差异更是一道需要破解的难题。当城市家庭可以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规划研学旅行时,许多乡村地区的孩子仍在期待田间地头之外更丰富的假期选择。这种资源不均提醒我们,好政策需要更周全、更公平的考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假期精彩。
要让春秋假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礼物,需要社会各方的温暖同行。政策设计上可借鉴先行地区经验,推动企业弹性休假与春秋假衔接,让家长能陪孩子共度有意义的假期。托管服务也不应是学校的“独角戏”,社区、博物馆、高校志愿者都可以参与其中,共同打造丰富多彩的假期课程。更重要的是,扭转“唯分数论”的评价导向,将假期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劳动教育,让政策初衷真正落地。教育改革如细水长流,不求立竿见影,贵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利川等地的探索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的可能与不易。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就像阳光、土壤与雨露共同滋养幼苗,孩子的成长才会真正茁壮。
“莫放春秋佳日过”,春秋假为教育添了一抹温柔的留白。留白间,阳光亲吻着孩子们的笑脸,稻香悠悠漫进课堂,红色故事在山谷回响。教育的温度,不在政策的宏大叙事里,而在每一个孩子被尊重、被陪伴的细微瞬间,这正是春秋假赠予成长最好的礼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小榕(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