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哈密“为人民服务”航标草地遭越野车破坏事件处理结果公布,当事人受到法律制裁,受损区域得到及时修复并规划长效保护。这一事件从网友发现、自发修复到官方介入、依法处置,再到推动常态化防护,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法治精神、公民责任与历史传承在当代社会的深刻交响。
依法严惩,破坏生态的法治红线不容逾越。事件中,越野爱好者张某龙、李某为追求个人刺激,肆意驾车漂移,对戈壁草场生态系统造成了实质性破坏。伊州区林草局迅速立案,严谨勘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对当事人处以罚款,展现了执法部门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零容忍”的坚决态度。这笔罚单,罚的不仅是破坏草地的行为,更是对漠视法规、挑战公序良俗观念的严厉警示。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准绳,任何以娱乐为名行破坏之实的行为,都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条法治红线,是守护绿水青山、维护公共利益的坚实屏障。
自发修复,量出爱护家园的公民自觉责任。与破坏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友陆遥的义举。他凭借责任心发现痕迹,不远千里自费运料,耗时一周亲手修复。这一举动,绝非简单的“路见不平”,而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生动体现。保护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印记,人人有责。陆遥的行动与空军“人民空军人民爱”的回应,共同勾勒出一幅“爱护家园、人人尽责”的和谐图景,这份源自民间的自觉与担当,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
长效守护,量出保护历史与生态的远见卓识。事件并未止步于个案处罚和临时修复。哈密市有关部门迅速响应,商讨常态化保护措施,实地踏勘,架设围栏,专家介入为后续修复做准备。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治理者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护、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的治理智慧升级。特别是对于“为人民服务”航标这一承载特殊历史记忆、见证军民深情的独特地标,对其进行系统性保护,不仅是对戈壁生态的负责,更是对红色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传承。这种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保护行动,亮出了社会治理中历史责任感与生态观相统一的远见。
戈壁无言,航标为证。这次事件的处理过程,是一次深刻的法治公开课,也是一场生动的文明实践。它告诫我们,追求自由与乐趣不能以牺牲环境和公共利益为代价;它也鼓舞我们,每一个微小的善举都能汇聚成强大的正能量。唯有法治的刚性、公民的自觉与治理的智慧同频共振,才能让历史的印记永存,让家园的底色常青,这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实践的鲜活注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游智文(武汉市汉阳区“阳观道”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