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东湖评论:养老人才如何从“流量”变“留量”?

随着我国居民养老需求持续增长,养老护理员已成为民生领域的“热门职业”。早在2017年,人社部就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今年7月,“养老服务师”正式纳入国家新职业序列。然而,尽管该行业薪资高于同类型工种、入职门槛较低,却依然面临从业人员流动率高、留住难的困境。如何让养老人才的“流量”真正沉淀为支撑行业发展的“流量”已成为亟需解答的难题。

当前养老人才“流量”难转“留量”的困境,本质是行业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不匹配。从现实来看,一方面,养老人才薪酬水平普遍偏低、存在社保覆盖不全的问题,这让不少从业者陷入“温饱焦虑”,难以形成长期留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这一行业晋升通道狭窄、技能培训体系零散,使许多基层护理员多困于重复性劳动,看不到职业成长的清晰路径。同时,社会层面对养老岗位的认知也存在偏差,“伺候人”的标签化印象加上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重的现实,让人才既缺职业尊严感,又面临身心双重负担。再加上部分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对员工权益的明确保障与人文关怀,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来了就走”的流动困境,最终导致行业陷入“留量”难存的境地。

从“流量”到“留量”,首先要让养老人才拥有“待得下去”的理由。这意味着必须提升整体待遇保障,建立与劳动强度和生活成本相匹配的薪酬体系,扩大社保覆盖范围,让从业者能够安心立业。同时,应加强社会宣传,改变公众对养老服务岗位的刻板印象,增强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认同,让护理员得到应有的尊重。

另一方面,更要让人才看得到“值得留”的未来。养老行业不能成为只有流入没有发展的“职业黑洞”,而应拓宽成长路径、打开晋升通道,让从业人员拥有纵向提升和横向转型的可能。通过完善职业培训、设立清晰的职业阶梯,帮助人才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成长,从而愿意长期投身养老事业。

养老人才的稳定与壮大,离不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支撑,也需要职业前景与社会认同的共同助力。只有完善保障体系,优化职业发展,才能让养老人才有奔头有希望,真正转“流量”为“留量”,为中国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坚实而持久的人力支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媛媛(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东湖评论:养老人才如何从“流量”变“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