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鄂古盐道的往事搬上舞台。
夏季的夜晚,坪阡古镇中心广场前挤满了观看《盐道往事》的游客。
《盐道往事》的演员均为当地农民。
《盐道往事》以盐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演员们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当地生活。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龚俊 唐奥 王力
当夏日最后一抹余晖从山边隐退,神农架大九湖的夜晚来临。
从大九湖景区换乘中心下班,匆匆吃完晚饭,顾道新开车从国公坪出发了。
招呼酒店客人吃过晚饭,安逸酒店老板蒋朝菊也出门了。
他俩不约而同地赶往同一个地方——坪阡古镇中心广场。晚7点,大型实景剧《盐道往事》准时开演。他俩都是这台戏的演员。
这台戏在古镇街头已经持续演了6个夏天、近300场,60万游客免费观看了演出,不少人因为这台戏成为小镇“回头客”。
这台戏有36个演员,都是当地农民。他们白天是民宿老板、餐馆厨师、景区员工,夜晚换上演出服就成了“川鄂古盐道”上的盐夫、茶女、商人、官兵等。
古镇需要一台戏
蒋朝菊的安逸酒店位于坪阡古镇竹贤巷7号,左邻右舍都是民宿。
她是大九湖最早一批经营民宿、农家乐的老板之一。“我们最初在湖里开民宿的时候只有一两家,现在全镇有500多家,翻了好几百倍。”蒋朝菊见证了坪阡古镇民宿产业的勃兴。
2013年,大九湖启动生态移民,包括蒋朝菊在内的1400多名大九湖人整体搬迁至坪阡村。4年后,一座土家风情的旅游古镇崛起,飞檐翘角的民宿小楼林立盐溪河两岸。
“云间湿地,天上九湖。”拥有独特生态湿地景观,又恰逢生态游风口,坪阡古镇似乎一夜出圈。“游客一年比一年多,避暑旺季,一万多张床位常常一房难求。”大九湖镇党委书记张坤说。
不过,也有隐忧。古镇缺少文化消费体验场景,仅局限在观光避暑层面,“没文化,就很难抓住游客的心。”
大九湖可打的文化牌并不少。盐道文化、汉唐兵戎文化、野人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每一张都是王牌。“我们要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古镇更有‘文化味儿’。”张坤说。
关键是找到一个好的载体。2019年夏天,大九湖尝试推出《盐工号子》小型剧,组织陈切松、蒋朝菊、顾道新等民间文艺爱好者穿上盐工服,背上背篓,走街串巷,喊号子,唱民歌。“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没想到游客很喜欢,走哪都有人围着,背的山货也很抢手。”蒋朝菊说。
试水成功,大九湖决定趁热打铁:打造一台属于大九湖夜晚的戏!
“大”戏“小”演
大九湖镇不大,仅4500多人,旅游业也才刚刚起步。打造一台戏,谈何容易?
“当时我们心里也没底,但明确了一个基调:戏要往‘大处’设计,往‘小处’操作,‘大’戏‘小’演。”神农架林区副区长唐军时任大九湖镇党委书记。
唐军解释说,往“大处”设计,就是这台戏要有品质,剧本、音乐、舞美要有专业度,高水准;往“小处”操作,就是低投入,保证常态化演出。
往“大处”设计,首先主题要厚重,盐道文化成为首选。
它最具地域特色。“川鄂古盐道”始于夏商,兴于汉唐,盛于明清,大九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路盐道曾在这里交会。”神农架森林慢城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成耀介绍,历史上川鄂盐道一路从保康马桥镇沿南河进入神农架阳日镇,再从山路经松柏、宋洛、徐家庄、黑水河、板仓,穿过大九湖到四川大宁盐厂;另一路从房县上龛到神农架官封,经塔坪、红举、板仓进入大九湖。
可塑性也很强。作为川鄂盐道文化的核心承载区,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在大九湖相互碰撞、融合,文化的包容性、可塑性强,“有很大的创作价值和挖掘空间”。
2019年底,大九湖镇邀请专业编剧、地方文艺爱好者重走古盐道,重访大宁盐厂。“回来后,我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盐道往事》的剧本初稿。”编剧刘子俊说。
有了剧本,谁来演?用专业演员不现实,“招不来,也养不起”。
演好祖辈故事
“我们当时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所有演员全部从当地村民中选,由他们演好祖辈故事。”张坤说。
有现实考量。当时大九湖筹备、排练《盐道往事》时,正值疫情来袭,外面游客进不来,整个古镇民宿餐饮生意低迷,不少村民缺少经济来源。让农民当演员,可以一次性解决30多人的就业难题。
更重要的是,大九湖对这台戏有精准定位。
《盐道往事》共三幕,分别是“沧桑盐道”“繁华集市”“情定客栈”,以盐夫柱子的爱情故事为线,再现川鄂古盐道上的悠悠往事。
“讲的都是祖辈的故事。呈现的乡音、乡情、乡味,早已融入大九湖人的骨髓。对他们来说,每个角色都是本色出演。”张坤说。
第一次招聘,呼啦啦来了60多人,有7人是精准脱贫户,年龄最大的67岁。大学刚毕业的邓兴保,正在家待业,报名入选后成了柱子的扮演者。陈切松、蒋朝菊、顾道新也来了。
排练第一天,这批农民演员就给导演来了一个“下马威”。“一个8拍的舞蹈动作,整了一天,硬是没整明白。”回忆当时情景,参与导演的晶晶老师仍直摇头。
编剧、导演连夜磋商,调整排练方案。“考虑到大部分演员没有表演基础,在保证舞台效果的前提下,我们简化了一些舞蹈动作,降低了专业度。”晶晶老师说。
尽管这样,排练仍状况不断,不少人打起退堂鼓:“工资少,要求高,划不来。”邓兴保站出来给大家打气:“旅游搞好了,我们都受益,我们是在为自己演戏!”看到年轻的大学生都能坚持,大家也就慢慢安下心来。
紧张排练了一个多月,2020年6月24日,《盐道往事》首场演出一炮打响。“当时新闻上了央媒,朋友圈都刷屏了,一天浏览量过了百万。”邓兴保说。
这之后,连续6个年头,浑厚的盐工号子,质朴的山歌小调,唱响了大九湖的每一个夏夜。
父女同台搭戏
“官府来了!”“伙计们,躲!”——七八名手持长矛的官兵气势汹汹地登场。
“那不是酒店老板吗?”打头的官兵扮演者蒋朝菊,被台下酒店客人一眼就认出来了。
尽管只有几分钟,也没台词,蒋朝菊一招一式却演得很认真。从早期的《盐工号子》,到现在的《盐道往事》,蒋朝菊演了7年,扮演过采茶女、商贩、官兵等多个角色。
蒋朝菊的父亲蒋登成今年73岁,曾是《盐道往事》最年长的演员,父女俩同台搭戏一直到前年夏天。“他还想演,团里担心他身体,就换了一个演员。”蒋朝菊说。
其实,在《盐道往事》当演员报酬并不高。据蒋朝菊讲,旅游旺季一个月演满20场,才能拿到2800元的全额工资。
这点钱对开酒店的蒋朝菊来说算不了什么。安逸酒店有28个房间,在当地民宿中属中等规模,避暑旺季,每天有六七千元收入。
图啥?“我就是喜欢唱歌、演戏。”蒋朝菊回答得很干脆。参与演出《盐工号子》《盐道往事》之前,她就经常与陈切松、顾道新一起,十里八乡地赶场,打火炮,唱锣鼓。在大九湖,像他们这样活跃的民间文艺爱好者有100多人。
游客掌声不断,也让蒋朝菊有一种成就感。“他们从戏中感受到不同文化,并把这里的故事带到山外,让大九湖的名气越来越大。这里也有我的功劳。”
在《盐道往事》演员队伍中,像蒋朝菊这样的不是少数。
陈切松、顾道新、邓兴保、柯梦奇、李光华、祝正权……他们因为喜爱所以坚持,演戏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与《盐道往事》已融为一体。
“有他们坚持,以老带新,《盐道往事》才能越走越远。”大九湖民间艺术团团长张绍刚说。
越来越接地气
一场戏,36名演员,一个不能少。
这对负责组织演出的张绍刚来说,每场演出,都是考验。
尽管有邓兴保、蒋朝菊、陈切松这些“台柱子”撑着,张绍刚仍要为过半数演员的“不确定性”揪心。“有时遇到特殊情况,开场前个把小时还在换演员。没人,只有我上。”这些年,张绍刚几乎顶替过戏里所有角色。
张绍刚知道,这种“不确定性”是常态,毕竟大九湖民间艺术团是一个松散性组织,演员自愿加入,没有刚性约束。对这些演员来说,演戏也不是“主业”,他们还有其他的社会角色——老板、厨师、司机、保安……
张绍刚能做的就是把全镇能演的、愿演的居民尽可能地吸收进来,让自己有更多选择余地。目前,大九湖民间艺术团群已有成员53人。“演出季前一个月,我会在群里以接龙的方式确认能参加当季演出的人员。”张绍刚说。
人员流动在所难免,每季都有不少新演员加入进来。“让他们尽快上手,我们会不断降低表演难度。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底线要求,做到情绪与音乐一致,表情统一,就行了。”张绍刚说。
蒋朝菊扮演的官兵上场后,最初设计有一个“抛接枪”环节,在后来演出中被优化掉了。“演好了确实好看。但新手上场,接不住,就砸了。”蒋朝菊说。
本是无奈之举,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化繁就简,演员在台上越来越自如,越来越自信。表演痕迹没了,与游客距离就近了。
7月5日,神农架避暑季在大九湖开幕。当晚,《盐道往事》亮相千人长桌宴,赢得游客阵阵喝彩。
应邀前来参加活动的《盐道往事》导演惊喜地发现,时隔6年,《盐道往事》已洗去铅华,“他们不是在表演,他们是在原汁原味地呈现自己和祖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