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董应堂、梅兵)碧水潺潺绕村郭,岸绿景美引客来。难以想象,两年前,被两岸居民称为“小河沟”的郧西县河夹镇归仙河,已成为流淌着幸福与希望的“生态廊”。
因生态破坏、污水乱排、垃圾堆积等原因造成的“小河沟”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十堰市郧西县政协以一线协商穿针引线,发动群众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
2024年年初,郧西县政协挑起归仙河综合治理重担,县政协主席阮登香带队深入调研,依托协商议事平台,召开院场会、议事会58场,发放问卷2000余份,汇聚民智100多条,最终确立了“治污先治源、护水先护岸、发展靠生态”的治理路径。
“要让群众污水排放便捷有出去”“要改变习惯,不能粗放式排放家畜禽粪污”在协商会上,大家围绕改变习惯、建设污水管网、处理污水等问题建言献策,形成决策后,对流域内4578户污水去向精准摸排,将靠近集镇的1404户接入集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治设施,不能接入的3174户分类采用无动力和微动力两种模式,建设无动力设施198个、微动力设施12座,实现污水收集分解、自然消纳,切实做到治污先治源。
在护水先护岸中,巩固提升15.6万亩林地,种植菌(牧)草500亩,把归仙河打造成“四季常绿、四季有果”多彩之地。同步组建护水队,政协委员带头组建“护水队”“巾帼志愿队”,创新“护水积分兑换”机制,带动群众投工3000余人次,累计清淤3.8吨,拆违5处。
现在的归仙河,水质稳定达Ⅱ类及以上,沿岸绿化覆盖率85%,好生态带动好产业,千亩山野葡萄产销两旺,千万棒智慧香菇带动千家就业,流域菌草带动30多户养殖,“棚上发电、棚下养鱼”的生态渔业创新模式激活500亩水域,沿岸“河畔人家”农家乐喜迎宾客,流域内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1%,村集体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至22万元。
昔日河沟无人问,今朝绿水映笑颜。归仙河畔,漫步的村民与粼粼波光,共成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