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东湖评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需突破三大瓶颈

8月15日,沪渝高速宜昌收费站汽笛嘹亮,50台身披绿色涂装的东风新能源重卡驶入宜昌矿山。这批“电动大力士”充电2小时即可满载磷矿石连续作业8小时,单台车每年即可减少约60吨碳排放。湖北打造全国首个零碳矿山运输走廊的实践,为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但这一模式的推广需突破三大瓶颈。

新能源技术需不断创新。新能源重卡受限于电池容量、车身重量及复杂路况,续航较短需频繁补能。目前,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成为主流,但能量密度、安全性和补能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还需要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不断突破,同时优化智能能量管理系统,研发超快充平台或换电模式,进一步拉近与传统卡车的效率差距。

基础设施配套需不断完善。充电桩、换电站、氢能加注站等设施的建设进度与合理布局,直接影响新能源重卡的运营效率。当前,设施建设普遍面临车多桩少、布局不均、电网负荷挑战以及氢能供应链薄弱等现实瓶颈。要在公路沿线、城市周边区域、分拨中心等建设充(换)电站、加氢站,推动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开展新能源汽车绿电就地直充,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配电网综合承载能力。

政策扶持力度还需加大。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中央资金引导带动作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各类资金渠道,落实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以及充(换)电站税收优惠。国家层面的政策框架已经搭建,但关键在于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出台具体实施细则,降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成本和用户使用成本,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

在“双碳”目标下,我们既要为湖北的创新实践喝彩,更应清晰认识到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正向循环,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之路才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炳东(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庙前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东湖评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需突破三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