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她从微光中走来,用歌声照亮黑暗

湖北日报见习记者甄子萱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上,武汉视障歌者肖琴以一首《边境的小鸟》惊艳四座,空灵的花腔女高音仿佛真有一只小鸟飞越边境,穿透了生命的重重迷雾。

肖琴(右)在汇演中献唱

第四次站上国家级舞台的她,右眼已完全失明,左眼仅存微弱光感。而就在此次登台前数月,一次失败的眼科手术让她的视力再度急剧下滑,生活一度陷入巨大的无力和黑暗。

光一点点暗下去 歌一声声亮起来

肖琴的世界,是一个光线持续衰减的过程。先天性弱视、900度近视、右眼视网膜脱落彻底失明、左眼三次手术……她的病历中,写满了与光明争夺时间的故事。

去年年底,肖琴在北京接受了单眼眼角膜移植手术。医生告诉肖琴,即使做了手术,她的视力也无法达到和正常人一样的水平。但对她而言,哪怕获得0.1的视力,就足以支撑她独立出行、看谱教学、活得更体面。

光明并未如期到来。术后一次出行时,她在马路上逼停了一辆公交车。“那么大一辆车,我完全没有看到,我意识到眼睛可能出问题了。”紧急去医院检查,她的眼压陡然增加,青光眼也不幸找上了她,视力反而比术前更差了。“打击真的很大,现在出门得用盲杖,或者别人带。”肖琴语气平静,却掩不住失落,“那种落差,再加上不能自理的无力感,几乎把我淹没了。”

视力被剥夺,听觉却无限放大,音乐成为了她生命中最先照进来的那束光。从小在合唱团领唱、获得武汉市艺术小人才奖,天赋和努力让她在声音的世界里重新找到了坐标和自信。20岁时,她加入了武汉市残疾人合唱团,这是她人生的转折点。“我的个性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她主动请合唱团团长帮忙引荐老师,刻苦练习,这一学,就是六年。

2017年底,肖琴创办了音乐工作室,免费教残友们唱歌。“希望发挥自己的特长,带着一群爱唱歌的残疾人朋友,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她说。

肖琴教孩子们唱歌

工作室不收任何费用,成员都是残疾人,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因事故致残的。六年多来,每周二下午,工作室都会在江汉北路社区的活动中心展开教学活动。从呼吸、识谱教起,肖琴带领一群同样身处困境的残友,从不敢出声到能独立登台表演,从自我封闭到主动帮助他人。在参加活动之前,他们对于走出家门、走进社会有着很深的抵触和恐惧情绪。“但参加了合唱班之后,整个状态就改变了。”她骄傲地分享道,“还有一个1986年的女孩,学了几年后现在成了职业主播,收入还不错。”

社区,托举梦想的温暖之手

肖琴的公益之路并非独行。在她成长和起步的江汉北路社区,她感受到了持续的温暖。“江北社区本身就是优秀示范社区,场地和环境特别好。”她说,“社区书记也很支持我们。”每次活动,社区都会安排志愿者提供保障,帮忙打水,扶一下行动不便的残疾人。

这种关怀并非一朝一夕。谈起肖琴,江汉北路社区书记施敏像打开了话匣子,言语中满是赞赏与疼惜。“她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她的爷爷奶奶都是社区的老居民、老党员,奶奶还曾是武汉市劳动模范,为社区做了蛮多贡献。”施敏书记回忆道,这种根植于家庭的善良与坚韧,在肖琴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传承。

“这孩子,自己不容易,但心里总装着别人。”施书记特别提到了疫情期间那段最难熬的时光,“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慌,就在这个当口,肖琴站出来了,她带头在群里搞起了‘网上卡拉OK’,组织大家隔空对唱。”这个简单的创意像一道光,逐渐驱散了笼罩在居民心头的阴霾。

即使现在已经嫁到硚口区,肖琴的户口仍留在江汉北路。“到江北就像回家一样。”她动情地说,“虽然我看不见,但一喊就有人管,没有恐惧感,没有陌生感。”

如今的肖琴,正在学习与最新的视力状况共处。她开始尝试接受盲杖,尽管这个过程充满挣扎——“因为它太明显了,好像在告诉每个人我是盲人。”但她更明白,与安全和独立相比,自尊心的纠结显得不再重要。

访谈接近尾声时,肖琴的手机响起提示音。她熟练地将手机贴近左眼,读屏软件以不停顿的语调为她朗读信息。未来依然模糊,但她步伐重新坚定:适应读屏软件、探索线上教学、继续公益事业,她正尝试在黑暗中走出一条新路。

再次站上舞台,灯光炙热,肖琴只能感受到一片极模糊的光晕。但当歌声响起,一切都变得清晰。身体或许困于黑暗,心却可以永远向着光明歌唱,就像她演唱的那只边境小鸟,终将穿越所有迷雾,抵达希望的彼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她从微光中走来,用歌声照亮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