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李洋樊 邹国明
“一年余热和光伏发电共省电约6000万度,折合现金3700万元,绿色税制让我们尝到了甜头。”近日,咸宁南玻玻璃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刘志坚对回访的咸宁高新区税务工作人员当面致谢。
咸宁市税务部门持续探索绿色税制赋能,引导带动一批骨干工业制造企业从“被动减排”走向“主动节能”,点绿成金之路越走越宽。
上门核算“绿色账单”
8月8日,咸宁市高新区,一家占地646亩的大型工业园区内一片忙碌,这家名叫咸宁南玻的企业是全国行业龙头,生产线包括浮法玻璃、光伏玻璃等产品。
“这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工厂。”走进这家企业,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铺满屋顶和空地,余热和废水正在巨大的管道里循环利用,几条新型脱硫工艺生产线吐出清洁水蒸气。
“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越走越顺。”刘志坚介绍,这背后与咸宁税务大力滴灌绿色税收政策分不开。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税收引导政策,推动企业加强环保技术改造,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享受环保减免税需要哪些资料?”政策刚出炉时,企业对办税手续十分陌生。对此,咸宁税务小分队上门帮扶,一笔笔地帮咸宁南玻算清绿色账单,解决了“吃不透、不会算”的难题。“咸宁首张环保税票就出具在我们公司。”刘志坚说。
2023年,光伏玻璃生产线刚投产不久,在没有取得明显效益的情况下,公司需支付工程款和工资款,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关键时刻,基于环保改造的1000万元留抵退税直接到账,缓解公司的燃眉之急。“用清洁能源发电,减少大量用电成本,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刘志坚说。
携手“朋友圈”点绿成金
咸宁税务编制《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汇编》,让绿色税制精准匹配,确保企业及时享受相关红利。今年以来,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推送相关政策指引500余条。目前,咸宁共有1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信息不对称是个坎儿。”咸宁税务工作人员介绍,“环保数据不全,得加强部门协同,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不然这条‘绿化’路还长着呢。”
“企业的排放数据,包括时间、地点、种类等,我们都能通过协作平台第一时间调用。”咸宁税务与生态环境局搭起紧密“朋友圈”打破信息壁垒,创建绿色税收模型,构建“税务征管、企业申报、环保监测、信息共享、协作共治”的共享共建征管机制,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涉及环保税收的在线监测数据。
咸宁税务还与银行合作,依托绿色税收数据,为180家企业争取超2.1亿元的融资额度,大规模改造生产设备,实现节能减排增效。
在绿色税制的引领下,咸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绿色产业,抢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