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自2024年2月以来,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履职事项清单工作。截至2025年6月底,清单已全部编制完成,取得明显成效。
这张写满“该干啥、该谁干”的清单,如同一把钥匙,精准插进了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锁孔。基层的累,往往累在边界不清。明明是上级部门的“专业活”,却要乡镇(街道)兜底;明明存在形式主义之嫌的考核,却在基层“层层加码”。一些乡镇接不住、管不好的事,以前却是基层的必答题。一些地区的村干部如同身兼数职的“六边形战士”,就算白加黑、“5+2”也干不完,也难干好。
履职事项清单的核心,就是划清边界。各地编制的基本履职、配合履职、上级部门收回三张事项清单,像一把尺子,把乡镇(街道)职能职责量得清清楚楚。“基本履职”是“必须干、能干好”的事,比如民生服务、基层党建;“配合履职”是“需要帮着干”的事,比如上级部门执法时的协调;“上级收回”是“不该干、不能干”的事,比如特种设备监管、环评审批。乡镇(街道)职能职责更加清晰,县乡关系进一步理顺,推动解决消防安全检查、“两违”整治等领域60多项长期困扰基层、县乡交叉扯皮的“老大难”问题,助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更好落实。有基层干部留言:“以前干工作像‘摸黑走路’,现在有了清单,就像有了导航。”
清单是减压器,进一步为基层卸下形式主义包袱。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明确965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和53项“保民生、保安全、保底线”事项,相当于给基层“划了红线”:不是“什么都要干”,而是要干对群众有用的事。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他们才有更多时间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门,解决他们真正盼的事、愁的事。
编制清单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落实好清单。用清单规范县乡关系,避免上级再转嫁任务;用清单考核基层履职,避免重痕迹轻实效;用清单推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常态化,让吹哨更精准、报到更及时。
破解“小马拉大车”,不是削弱基层责任,而是让基层干该干的事、干能干的事。可以说,履职事项清单的出台,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