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四月,春潮涌动。4月17日,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在汉举行。2024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3.9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55%,市场主体总量突破910万户,连续四年新增超百万。这组闪耀的数字,既是湖北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荆楚儿女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的真实写照。
在湖北民营经济的浩瀚星空中,龙头企业如北斗导航,指引着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九州通医药集团营收突破1500亿元,业务版图从全国31个省市延展至东南亚,带动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卓尔控股以“新贸易”方式重构供应链,人福医药用创新药物叩开国际市场大门。这些行业巨头不仅是规模扩张的领跑者,更是生态构建的操盘手。九州通打造的“互联网+医药”平台,链接上下游20万家企业;骆驼集团构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让废旧电池“涅槃重生”。这种“龙头带动、链式集聚”的发展模式,正在荆楚大地催生出一个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走进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仿佛踏入未来世界。华工科技展示的5G光芯片,安琪酵母研发的酵母抽提物,都在有力地证明湖北民营企业的创新实力。2024年,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贡献82%的技术创新成果,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9.2件居中部之首。这些创新成果背后,是民营企业舍得投入的战略眼光。譬如,盛隆电气每年将销售收入的6%投入研发,长飞光纤光缆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5%。在光谷科创大走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华中科技大学与华工激光共建实验室,武汉大学与烽火通信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这种“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协同创新模式,让湖北民营经济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翻开《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办法》,42项创新举措如同42颗种子,在荆楚大地播撒着希望。从“首贷户”贴息到“科技副总”选派,从“楚商贷”到“专精特新贷”,政策工具箱里满满都是“真金白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推出的“黄金十条”,对引进的民营领军企业最高给予1亿元支持;宜昌市实施的“民营经济赋能计划”,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这些政策并非简单的资金扶持,而是构建起“全周期”服务体系——项目落地有“帮代办”,人才引进有“绿色通道”,市场开拓有“荆楚优品”工程。
站在武汉阳逻港,巨型货轮正满载着湖北制造的民营产品驶向远方。2024年,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25%。华新水泥在塔吉克斯坦建厂,丝宝集团将“舒蕾”品牌推向非洲,这些“走出去”的先行者,不仅讲述着湖北民企的海外故事,更搭建起中外经贸往来的桥梁。在“一带一路”上,湖北民企的身影愈发活跃。人福医药在埃及建立研发中心,良品铺子通过跨境电商拓展东南亚市场。这种“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并举的战略,让湖北民营经济在国际市场劈波斩浪。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湖北民营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武汉都市圈等战略叠加,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从“光芯屏端网”到“车路空天云”,从生物医药到现代服务,荆楚大地处处涌动着创新创业的热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湖北的民营企业家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楚商传奇”。让我们期待,在荆楚大地上,绽放更多民营经济的璀璨之花。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磊(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前进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