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正为江豚体检。 (湖北日报通讯员 蔡家奇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训前、通讯员毛峻峰、蔡家奇)测量颈围、体长,采集血液,B超检测……4月14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科研团队对湖北长江天鹅洲白 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开展年度健康普查。此次体检包括3头人工繁育的江豚和20余头长江故道野生江豚,其数据为优化江豚野化放归策略提供支撑。
清晨,天鹅洲人工繁育平台3头江豚被打捞上岸,科研人员精准测量江豚颈围、体长,完成血液与皮肤样本采集。B超检测环节,专家通过实时影像仔细观察江豚内脏发育情况。在长江故道监测区域,科研团队采用“声学监测+无人机追踪+人工采样”的立体化模式,为故道内野生江豚进行体检。声呐设备定位江豚群体,无人机拍摄江豚体态特征。科研人员对主动浮出水面的江豚进行非接触式检测,完成皮肤黏液采样与体征测量。
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副研究员、博士郝玉江介绍,此次体检对人工繁育江豚与野生江豚同步进行,通过对比分析两类种群的生理指标,为优化迁地江豚野化放归策略、完善栖息地生态修复方案等提供依据。血液检测中的寄生虫抗体数据、皮肤样本的微生物群落分析,将直接服务于疾病防控体系建设。B超影像的对比研究,能直观反映江豚对故道生态环境的适应状况。
作为长江江豚重要迁地保护基地,天鹅洲故道见证了江豚种群数量从5头增长到100余头的奇迹。据介绍,该基地已累计向外输出51头江豚,支持其他保护区种群建设,目前仍保留76头稳定种群。
“江豚的健康状况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风向标。”郝玉江介绍,本次普查获取的生长发育、营养水平、免疫功能等数据,将纳入全国江豚健康数据库,与长江干流、鄱阳湖等区域监测数据形成联动,助力构建长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江豚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