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武船搬离后,武昌区何以拿下了全国八成新型船舶研发方案

图为武汉船舶大厦。

今年5月,船舶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通讯员 况昕昀

鲁尔区曾是德国最重要的煤炭和钢铁工业区。

20世纪下半叶,随着传统重工业的衰退,鲁尔区主动对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

如今的鲁尔区,已从德国的“工业心脏”转变为以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区域,堪称欧洲城市转型的典范。

万里之外的武汉,同样的故事也在悄然发生。

武昌造船是“一五”时期建设的重点工程,曾助力新中国挺起工业脊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2021年,武船从武昌搬迁至新洲双柳。

作别造船业,却从未远离船舶产业。近年来,依托辖区内七〇一所、七一九所、武汉理工大学、长江船舶设计院等船舶研发设计领域的优势资源,武昌重点打造湖北船舶大厦、武汉船舶大厦、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等“产业承托器”,加速崛起绿色智能船舶设计研发高地。

1100多家企业入驻船舶供应链公共平台

11月16日,艳阳高照、江风轻拂,武昌湾1956公园里,65岁的武船退休职工喻光明坐在长椅上惬意地喝着茶。

这里曾是武船的老厂区,是喻光明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如今褪去钢铁外衣、回归自然朴素。他可能想象不到,2公里外的湖北船舶大厦里,武昌“兴船报国”的精神内核,正转变为绿色智能船舶的产业脉动传承发扬。

2023年,由湖北港口集团联合武汉、宜昌、荆州、黄冈等地共同组建的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入驻位于武昌区的湖北船舶大厦。

要打造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前提是集聚足够多的要素资源。

武昌区有武汉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两所船舶领域一级学科重点高校,七一九所和七〇一所两家国家级船舶专业科研院所,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船舶研发设计智力密集区。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昌是长江船舶供应链落户的不二选择。

尽管武昌不再造船,但厚实的产业基础正催生出一条以研发设计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综合应用为业态的绿色智能船舶供应链。

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宜昌,主要从事海洋环境探测装备研发、智慧海洋系统物联网集成、海洋大数据开发及信息运营服务。今年上半年,企业来汉交流业务后,决定将研发中心从宜昌迁至湖北船舶大厦。企业负责人说:“这里与七一九所仅一街之隔,研发人员遇到技术难题过条马路就能找到顶尖专家。”

中南鹏力的选择不是孤例。截至目前,湖北船舶大厦已经集聚20多家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企业,不少是从全省各地搬迁而来的。

线下集聚企业,线上共享信息。长江船舶供应链有关负责人介绍,瞄准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要素集成商、园区运营商和综合服务商的目标,该公司依托大量一手供需信息打造了船舶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去年5月上线以来,该平台已累计吸引1100多家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入驻。“它就像是绿色智能船舶领域的‘淘宝’,无论是船厂还是设备供应商,造一艘绿色智能船舶所需要的资源在平台上都能找得到。”

截至目前,长江船舶供应链已签订绿色智能船舶订单41艘。聚集在湖北船舶大厦周边的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生态,则为全国提供了超过80%的研发设计方案。

“足不出楼”就能觅得合作机遇

11月17日上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到汉理新能(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汉理新能)负责人刘义发时,他正收拾行李准备去山东威海出差,“打算和当地渔业公司合作,探讨为渔船换装绿色动力系统的可能性。”

今年5月,由中咨集团、中交建筑集团联合体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武汉船舶大厦揭牌投用。这是继湖北船舶大厦之后,武昌着力打造的第二个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特色楼宇。

武汉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拥有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被誉为“船舶产业人才的摇篮”。

汉理新能是武汉船舶大厦首批入驻企业之一,由港交所上市企业超威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投资打造,主要从事船舶混合动力系统研发设计。持有的60项自主知识产权均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具备船海领域技术研发到工程化落地全链条能力,自主研发的船用甲醇燃料系统、氢能燃料系统和“船用充电宝”等产品已经与全国各地多家企业形成合作。

之所以选择落户武汉船舶大厦,汉理新能基于两点考虑。刘义发说,汉理新能四个字代表“武汉理工新能源”,武汉船舶大厦与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隔街相望,在这里办公便于对接学校船海专业相关资源。另一方面,武汉船舶大厦明确提出打造“长江中游绿色智能船舶设计集群和产业聚集地”,这为入驻企业“足不出楼”寻找商机提供了可能。

刘义发说,入驻半年不到,汉理新能已经和楼内一家企业达成合作,在他看来,这种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对创业企业来说是重要的“阳光雨露”。

武汉船舶大厦运营方武汉中交协同创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勇介绍,截至目前,楼内已有15家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企业入驻,另有多家相关企业正在洽谈入驻细节。“入驻企业大多为‘武理系’,既有武汉理工大学成果转化项目,也有校友创办并与母校建立长期科研合作的企业,涵盖船舶研发设计、核心配套、智能导航、船员培训等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上下游。”

我国目前拥有内河运输船舶超过10万艘,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改建绿色智能船舶有望迎来“万亿级”产业机遇。

朱勇说,武汉船舶大厦将当好联系企业、高校院所、政府部门的纽带,坚持以产业链思维招新引优,与湖北船舶大厦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开展协同联动,为武汉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引聚更多要素资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武船搬离后,武昌区何以拿下了全国八成新型船舶研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