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子湖流域市级河湖长杨玲调研梁子湖武汉水域治理保护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时强调,要擦亮“国企联村”特色品牌,推广“强村公司”模式,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推动集体经济实现新突破,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如何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主“造血”的根本性转变,是关乎发展质量与成色的关键课题。近年来,武汉市江夏区以“强村公司”为突破口,通过党建引领、市场运作、利益联结的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组织是保障。基层党组织是凝聚发展合力、引领前进方向的坚强核心。江夏区组建26家“强村公司”,覆盖91个村集体,构建起“党组织引领、村集体入股、市场化运营”的新型发展架构。这一架构,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的重要实践,既确保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又能让各项政策精准落地、资源高效整合、发展成果公平共享。正是这份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乡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政治动能,也为后续的机制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乡村振兴,机制是关键。有了坚强的组织引领,“强村公司”的独特价值便在于其创新的运作机制。它打破传统村域界限与行政壁垒,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分散的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优化配置。从五里界锦绣村整合闲置资源打造文化美食街区,到安山街青春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民生…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融合”与“创新”的深刻内涵。“强村公司”并非简单的经济实体,更是连接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对接分散生产与规模经营的重要桥梁。它通过建立清晰的产权关系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从根本上激活了农村的内生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机制创新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实在在惠及农民。“强村公司”的生命力,核心在于构建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江夏区“强村公司”带动总增收突破4000万元的实践印证,唯有将农民切身利益与发展全局紧密绑定,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这种利益联结,不仅是经济上的增收致富,更是能力上的提升赋能。通过参与“强村公司”的经营管理,农民的市场意识、技能水平、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了从“被动受益”到“主动创造”的深刻转变。而这,正是乡村振兴从“输血”迈向“造血”的核心要义与力量源泉。
乡村振兴,持久是根本。要使惠农成果持续稳固,“强村公司”的生命力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之上。江夏区运营成熟的“强村公司”,均明确了主导产业、培育了核心优势、建立了现代管理制度;同时,注重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融入发展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种发展模式既关注当下增收,更着眼长远发展,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风险防控等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的航船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武汉市江夏区“强村公司”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蝶变提供了生动样本。展望未来,我们需持续深化这一模式的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拓宽发展路径,让“强村公司”真正成为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强劲引擎,在广袤田野上书写更加磅礴恢弘的乡村振兴时代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文字:周楠(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团队)
漫画:章美玲(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