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东湖评论:别让复杂套路毁了消费者的信任

从2009年至2025年,双十一活动年年如期上线,但其诚意却悄然“掉线”。这个初衷为惠及消费者的购物节,如今深陷“规则复杂难懂、价格波动不定”的困境。先提价后降价的“过山车”式定价策略、层出不穷如奥数难题般的优惠券组合、形同虚设的保价承诺,令消费者在比价和算券过程中倍感焦虑,也让这场全民消费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价格乱象的核心,在于“明降暗升”的套路翻新。例如,消费者赵莫看中的龟甲胶在活动优惠后反而涨价近100元;张蓓为双十一优惠退款的高跟鞋,活动价比日常价高出40元。此外,“千人千价”现象普遍,同款商品新老账号价差悬殊,同一账号不同时段下单价格波动,使购物变成“看运气”的博弈。这些乱象背后,实则是部分商家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巧妙地将“原价”异化为类似商场吊牌价的虚高标杆。他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优惠手段,营造虚假让利假象,本质仍是“换汤不换药”的价格游戏。

优惠券的“花样套路”进一步加剧了消费焦虑。官方立减优惠、品类券、跨店满减等多重优惠叠加,迫使消费者反复计算满减规则、优惠券叠加使用规则,紧盯着“价格盘”。消费者石遥为用尽9折券加购20余件商品,却发现凑单后单品到手价反而更高,只能反复退单重拍。平台用复杂规则迫使消费者在平台上停留更多时间去研究相应策略,看似让利,实则是通过时间“绑架”,强化用户平台依赖度。这种以消耗消费者精力为代价的营销模式,早已偏离了促销的初衷。

保价服务的“缩水”则让消费者的售后维权举步维艰。部分商品保价期仅一周,活动还未结束,保价已经过期;多数商家将平台补贴排除在保价范围外,而消费者未关注商品标价,只看到最终到手价,导致明明看到有更低成交价,却无法享受差价退还。消费者郭程购买的电视机一夜涨价500元,维权时仅得到“限时优惠已结束”的回应,让“保价”沦为空谈。

在这场价格混战中,中小商家也沦为受害者。在平台的“赛马机制”作用下,头部商家凭借雄厚的预算优势,抢占大量流量。中小商家则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支付高昂的推广费用却收效甚微,要么被迫参与低价竞争,导致亏损。此外,中小商家还要应对大促前后的生意断层、承受大量下单带来的备货压力和高退单率。这种突击式的低价促销,不仅伤害中小商家,对整个市场也不健康,长此以往,终将导致市场活力衰退。

根治双十一价格乱象,平台必须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价格监管制度,规范商品在正常范围内标价;落实价格溯源机制,公开商品历史价格走势;简化优惠券、满减计算逻辑,让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完善保价规则,将平台补贴纳入保价范围,真正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监管部门需强化执法力度,对价格欺诈行为重拳出击,划定清晰的市场红线。

双十一的初衷是为了让利消费者、激发市场活力,而非通过复杂套路消耗消费者的信任。当消费者不再为计算优惠券和比价而感到焦虑,当商家无需在价格游戏中相互内耗,这场购物节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唯有通过透明定价、简化规则、诚信经营,才能推动双十一走得更远,助力消费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青华(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东湖评论:别让复杂套路毁了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