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涛 通讯员张翼飞 於鑫益)11月16日上午8时,华工科技2025光谷马拉松鸣枪起跑,1.3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跑者在湖光山色间沉浸式感受中国光谷“一半山水一半城”生态实景画卷。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次“光马”最大的亮点是将“光谷造”人形机器人应用延伸至赛事的多元化场景。28公里的紧急医疗保障站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新成员”人形机器人一经亮相,引来不少参赛选手好奇互动。
“将人形机器人运用到马拉松赛事保障中,在全国还是头一回。”国家(湖北)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李志强道出了初衷:在紧急医学救援中,常常遇到医疗人员无法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的困境,人形机器人能有效突破这一限制,迅速展开救援。他特别提到,本次设置在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医疗站点,正是为了在真实场景中检验创新成果。
图为赛事28公里处医疗站点的紧急医学救援人形机器人。通讯员供图
据悉,此次合作源于武汉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前瞻布局。“今年7月,武汉大学新成立了机器人学院,我们立即携手,谋划将人形机器人与紧急医学救援相结合。”李志强表示,在赛事保障中,目前主要依赖医务人员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很多时候会遇上保障点会同时涌进多位选手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人形机器人在现场能够协助医疗人员进行初步问诊和分诊,显著增强了救援力量。
据现场演示,这款机器人并非摆设,它具备实用的交互与辅助功能。跑者若感到不适,可主动与机器人对话,告知“我跑得有点心慌”,机器人便能基于内置的医学知识库进行分析和解答,完成初步问诊。此外,救援队还配备了外骨骼支具等智能装备。李志强解释,外骨骼可以穿戴在医务人员身上,也能穿戴在伤者身上,方便更轻松、快速、平稳地转运伤员,极大提升了救援效率。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现场演示外骨骼使用。通讯员供图
李志强坦言,此次“光马”只是一次初步尝试,意在将高科技从实验室场馆直接搬到真实生活场景中检验。“在实战中我们发现,未来还有更多场景亟待开发。”他透露,通过机器人的视觉识别技术,未来甚至可以通过分析跑者面部表情等数据,更早预判健康风险,实现超前干预。“这极有可能成为武汉在该领域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应用方向。”
除了高科技赋能,扎实的传统医疗保障仍是基石。“作为湖北唯一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单位,中南医院承担着本次‘光马’唯一的紧急医疗救治点及2个医疗保障点的保障任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务处处长李锟介绍,本次“光马”,医院共投入90名医疗保障人员,其中九成具备多次马拉松医疗保障经验,为选手安全完赛提供了坚实后盾。他坦言,今年“光马”气候、温度适宜,对选手参赛和医疗保障更有利。
中午12时,记者在中南医院设在终点的紧急医疗救治点看到,医务人员刚刚救治完两位参赛选手。其中一位年轻男选手面色苍白、打着寒颤走进了救治点,医务人员紧急检查发现他浑身冰冷,判断他此时正处于失温状态。若不及时救治,很可能会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医务人员经过吸氧、保温等快速对症处理,男子的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
随着最后一名跑者安全通过终点,本次光谷马拉松圆满落幕。李志强表示,人形机器人的首次亮相,不仅是武汉在“光谷造”与智能医疗交叉点上的一次成功试水,更预示着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公共安全与健康保障的每一个角落,为生命护航开启新的篇章。
据悉,人形机器人此次不仅应用于医疗救援,也深度参与了赛事服务。在赛事音乐加油站,“光子”和“小鄂哥”引燃现场气氛;在马拉松终点,它们更是作为特别嘉宾,与志愿者一同为幸运跑者挂上完赛奖牌,见证他们的荣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