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工作如同开锁,贵在精准、成在匹配”,这一生动比喻揭示了干事创业的核心逻辑。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关键领域攻坚,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蛮干盲从”,终究逃不过“锁不对钥”的困境。
精准识别,是“开锁”的前提。我国地域面积辽阔,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风俗人情、资源禀赋都各不相同,针对的工作重点、工作内容也千差万别。拿着别人的“钥匙”开自家的“门锁”,必然会被拦在门口,进不去门。“钥匙”看似相同,“锁芯”的结构、工艺、材质却大不相同。现实中,“乱找锁芯”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习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用文字替代实践思考,脱离实际;有的习惯“经验主义”,自负地用以往的经验定性问题;有的陷入了“形式主义”,表面功夫做得好,花拳绣腿、弄虚作假。最终结果必然是“钥匙”打不开锁,大方向完全走错。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脚踏实地下沉基层一线,听听企业和老百姓说什么、想要什么,把矛盾的症结和问题的本质找准摸透。
精准匹配,是“开锁”的关键。当我们沉到一线去,把问题找准了,还需有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这个过程就如同找到“钥匙”、找对“锁”。但现实是,不少地区、不少干部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却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或经验不够,分不清问题的主次、抓不住要害,“错拿钥匙”乱捅一气;有的干部到外地借鉴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以为拿到了“万能钥匙”,却不结合本地实际和客观规律,导致“钥匙”与“锁”不匹配;还有的干部找到了矛盾所在,拿到了“钥匙”,却找不对“锁”,揣着方案解决不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精进思想,理解政策、摸清实情、抓好落实,让每一个惠民政策都因地制宜地落到实处。
精准应变,是“开锁”的智慧。事物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昨天的“钥匙”未必能打开今天的“锁”,此地的成功经验照搬到彼地也可能“水土不服”。“锁芯”的结构、工艺、材质在不断更新迭代,而开锁的“钥匙”也要闻风而动、随机应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抱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具备随时出战的能力。突发事件不会提前预告,我们要在实践中因时而动、因势而新、因地制宜,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而言之,“精准”二字,是贯穿工作始终的生命线。从精准识别到精准匹配,再到精准应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开的“锁”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锤炼更精湛的“开锁”技艺,以实事求是为基石,以精准施策为利器,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成功解锁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难题,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晨(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