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陈頔 通讯员郭姗姗)湖北是农业大省和化肥产业重要基地,全省有化肥生产企业近200家。近日,记者从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战略目标,将化肥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监管+帮扶”工作模式,推动全省化肥产业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监督抽查力度。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持续加大化肥产品质量监管力度。据了解,近三年来,全省共抽查化肥产品近6000批次,发现并处置不合格产品300余批次。对监督抽查中发现存在区域性、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强化问题分析研判,提高质量安全隐患预警能力,通过“即抽即检、即检即报告、即报告即处置”机制,大幅加快后处理进度,依法采取下架、没收、召回、停产等硬措施,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服务在前、帮扶在实。2025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了多轮针对性的帮扶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对获证企业证后检查“点对点”指导。在常规证后监督检查中,执法人员和技术专家协同作业,不仅查找问题,更现场向企业出具改进建议书64份,帮助企业解决具体质量问题146个,指导企业优化生产过程控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力求实现“检查一次,提升一步”。二是开展包装标识“一对一”帮扶。针对包装标识不规范高频问题(占比达26.7%),省局创新工作方式,广泛汇集全省肥料产品标识图片300余张,委托省质检院专家团队进行集中分析研判,精准查找共性与个性问题,并向相关企业“一对一”下发针对性改进建议书79份,有效提升了标识标注的规范性,从源头减少因标识不清导致的消费纠纷和市场乱象。三是组织专业化标准宣贯“面对面”培训。重点围绕GB 18382-2021《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组织全省化肥企业开展专题培训班,对共性问题予以通报并深入剖析原因,对改进措施进行系统解读和实操指导,帮助企业准确理解和执行标准要求,提升企业质量保障的“内功”。
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推动形成质量共治格局。一是建立并强化集中约谈机制。对2023年以来在省级以上监督抽查中不合格的60家企业,组织其质量安全总监进行集中约谈,通报抽查结果,明确整改要求与时限,并组织质量安全总监进行现场抽查考核,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变被动整改为主动预防。二是用好“三书一函”督办机制。对整改不力、敷衍塞责的企业,以及未有效履行属地监管责任的单位,下发提醒敦促函等24份,确保问题闭环管理,监管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开展许可工作质量常态化检查。指导评审中心与相关地区落实技术帮扶协议,组织对委托下放地区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工作质量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确保源头审批严谨规范,守好产业准入的第一道关口,维护许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提升化肥质量既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政治责任。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坚持“帮管结合、精准施策”,一方面强化技术帮扶,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巡回问诊”“质量会诊”,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支持;另一方面强化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将监督抽查结果和行政处罚信息依法公示,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推动企业筑牢“质量即生命”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