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阶梯式递进赋能“五个中心” 江汉区以内涵式增长亮出新时代答卷

科创文化带雏形显现。

创新要素动能澎湃。

首店开业圈粉无数。

江汉区

“十四五”收官之际,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武汉市江汉区全面铺展。作为武汉市国土面积最小、经济密度最大的中心城区,江汉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以增速领跑的亮眼成绩,奏响了新时代英雄城市的奋进强音。

从金融集聚区的资本活水奔涌,到数字经济新引擎的强劲动能:从百年商街的焕新升级,到跨境电商的开放探索:从红色文脉的薪火相传,到“一老一小”的温暖守护……江汉区用一个个生动实践,深刻感受到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汉区正以“干则干好、干则必成、干则一流”的奋斗姿态,着力发挥好现代服务业的驱动作用,为武汉打造“五个中心”、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江汉力量。

算力突围、生态育新

以有限空间构筑科创高地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科技创新是决定城市未来能级的“键变量,更是赢得区域竞争的核心赛道。

一片算力集群的崛起,正是江汉区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的缩影。

诞生于此的中贝通信集团,以其前瞻布局,为湖北打造出强大的算力底座。“我们要建设的不仅是算力基础设施,更是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企业负责人表示。

2023年以来,中贝通信已完成武当、三江源、合肥等9个智算集群的全国布局,上线运行智算算力规模达1.5万P,其中在合肥自主建设的智算中心全部建成后容量将达2.5万P。这些算力集群为阿里、阶跃星辰、云知声等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强劲支撑。

面对空间制约,江汉区的科创突围之困清晰可见:缺乏大院大所支撑,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民营企业创新能级不足……这些短板如何补齐?

江汉区选择向“云”上要空间,向“数”上要未来。武汉云数字经济总部区的崛起,不仅是一个物理地标,更是一个赋能传统产业焕新的“数字母体”。

在这里,中国电子、华为、金山办公等数字巨头与全区近5000家数字经济企业同台共舞,将前沿数字技术与江汉区深厚的金融、商贸产业根基深度融合。

创新的种子需要阳光、雨露与适宜的土壤。江汉区深谙此理,着力构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完整创新生态。

10月初,“小巨人”企业——北京宝兰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完成全资子公司注册。“从对接到落地仅用30天,全程跟踪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江汉速度’。”企业负责人感慨。

这家国内基础软件领域的领军企业,产品已在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核心系统中稳定运行超过17年,成功支撑亿级用户高并发场景。其快速入驻,为江汉区软件与信创产业集群再添重要拼图。

与此同时,江汉区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2025年,全区10家企业入选全市软件百强,数量中心城区第一,规模以上软件企业营收实现24%的高增长。“十四五”期间,江汉区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规上企业数量及营收均实现翻番,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向“新”而行,择“高”而立。江汉区正以数字动能重构产业格局,在武汉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蓝图中,精准刻下属于自己的鲜明坐标。

资本汇聚、金融赋能

构筑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

以武汉金融街“金十字”和中央商务区为核心,江汉区汇聚了6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构筑起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

这里不仅是金融机构的集聚地,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高地。江汉区正以创新驱动金融改革,全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支撑。

10月20日,湖北省首创的全场景预付式消费公证服务平台“储信安”在江汉区正式上线,首批百余家商户顺利入驻。

“给孩子订的摄影套餐没拍就人去楼空”“超市储值卡还没花完门店已悄然关停”……面对困扰全国消费者的预付式消费乱象,江汉区率先破题。这个由江汉区人民政府联合武汉市江天公证处、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打造的平台,不仅为市民预付消费装上“安全阀”,更给诚信商家立了“风向标”。

服务实体,打造科技金融新高地。江汉区着力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建立重点金融机构库、科技金融产品库、科创企业名册库“三库联动”机制,精准对接科创企业融资需求。

一股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沃土:截至2025年上半年,江汉区内13家区域总部级银行的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已突破2000亿元,增速超过10%;“汉融通”平台累计服务融资金额突破1200亿元;“鄂港通”平台服务企业数量逾500家。

资本集聚,构筑产融结合生态圈。在江汉区,资本不再是追逐短期利益的“快钱”,而是甘做陪伴企业成长的“耐心资本”。通过设立武汉基金、江城基金、湖北港航发展基金等产融平台,这里构建起覆盖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

2025年,江汉区推动首支联合省、市、区三级投资机构、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北长江千帆企航股权投资基金高效落地,并实现湖北项目首投。

江汉区正以其深厚的金融底蕴和不断的创新突破,以其特有的融通功能,成为破除市场壁垒、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力量,为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注入强劲动能。

商贸升级、平台聚势

以开放枢纽激活双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江汉区以高水平开放为引擎,通过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增强国际循环动能,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深度融合中塑造发展新优势。

江汉区全力以赴抓投资、抓消费、抓外贸,谋深做实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牵引性重大项目,让发展快起来、好起来、强起来。

“在江汉路不仅能感受百年商街的历史韵味,还能同步体验全球最新潮流。”国庆期间,名创优品全新店态MINISO LAND试营业首日便人气爆棚。

这条百年商街正焕发新生,成为武汉二次元与潮流文化的核心孵化地——汉口STAY、中心百货、X118等商业体错位发展,形成互补共生的商业生态。

今年以来,江汉区创新推出“来汉口 逛江汉”城市漫游计划,通过打造特色文旅线路、推出限定文创产品,带动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25%,销售额同比提升18%。文商旅的深度融合,为传统商圈注入全新活力。

数据印证商贸创新成效:“十四五”期间,江汉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764.18亿元,总量稳居全市前列;成功引进全市首家市内免税店,开通全国首条跨江商贸低空无人机航线;集聚21家老字号(占全市1/3),五年新增首店599家,首店数量长期领跑全市。

与此同时,江汉区全力以赴做大外贸规模,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9月15日,江汉九米跨境电商产业园在武汉金融街大厦正式启动,标志着江汉区在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上迈出关键一步。这个采用“资源引入+本地孵化”模式的政企合作项目,将深圳前海成熟经验与江汉产业特色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出海服务。

9月24日,全球领先的国际管理会计师组织IMA在江汉区落子国内首个国际交流中心。从2022年达成合作意向,到设立华中首个办公室,再到此次国际交流中心成立,这一布局将显著提升武汉在财会领域的人才集聚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外贸数据见证开放新突破:“十四五”期间,江汉区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约4.56亿美元,2025年预计中心城区排名第2;进出口总额增幅实现强势转正,中心城区排名第2。

从商圈的品质升级到跨境电商的生态构建,江汉区以商贸创新激活内需市场,以平台建设拓展开放空间,传统商贸大区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出强劲韧性与活力。

重内涵优品质

破题中心城区内涵式发展

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江汉区以28.29平方公里土地为纸,以文商体旅融合与民生改善为笔,奋力书写中心城区内涵式发展的时代答卷。

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江汉区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深度融合,赓续城市文脉。

6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原汉口黄陂会馆)历史陈列在建党104周年之际庄严开放,填补了党史研究的重要空白。

8月7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长江书店修缮重启。这座曾出版《湖南农民革命考察报告》首个单行本的文物建筑,与毗邻的南洋大楼、民众乐园、江汉关博物馆串联成一条红色文化廊道,见证着武汉从“革命高潮”迈向“文化自信”的伟大征程。

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江汉区着力构建“全龄友好型”城区,全面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

10月28日,坐落于发展大道的吉年颐养中心正式启用。这不仅是一座拥有500张床位的综合性养老机构,更是江汉区构建“享老”新样板的关键落子。

五年来,依托吉年养老机构,江汉区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立体化服务体系:为400余户家庭安装智能安全监测设备,7个街道综合体辐射34个社区站点,年服务超120万人次。

如今,江汉区建成27个完整社区,改造163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202部,完成750户居家适老化改造,“全龄友好”的幸福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江汉区以其扎实的实践探索着中心城区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这片土地正以其有限空间创造无限可能,让城市发展更有质感、更富活力、更具温度。

以增速领跑

书写集约高效

新篇章

金秋时节,“十四五”收官之际,武汉市江汉区以连续领跑的经济增速,为赋能“五个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江汉区,以28.2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承载着湖北省最大的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空间有限,但发展格局不能受限。“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客观条件,倒逼江汉区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探索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无限发展的新范式。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增速中心城区第一;2023年增速跃升至7.3%,继续领跑;2025年前三季度增速达6.2%,再度登顶。连续领跑的背后,是一条高标准、高效能的产业结构升级之路。

一座楼宇,蕴藏金融街“向上”能量。

土地资源寸土寸金,江汉区便向立体空间要效益,向产业结构升级要动能。

在这里,一栋栋摩天大楼不再是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站立起来的金融街、“立起来的开发区”。全区29栋亿元楼宇、38栋千万元楼宇拔地而起,贡献着惊人的经济密度。

这里是全省首个千亿级金融产业集聚区,汇聚全市过半商业银行、三分之二全国性证券公司。江城基金、武汉基金、湖北港航发展基金在此落地,形成产融基金集聚地,资本活水涌向全省经济发展血脉。

一场转型,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

面对空间瓶颈,江汉区统筹存量、减量与增量,加速构建“235”现代化产业体系,让每寸土地都“活”起来。

引育中国电子、优必选、云启智慧、联通产互等领军企业,集聚数字经济企业4952家;打造武汉云数字经济总部区、中国电子·数字产业总部示范区等重点产业园,形成2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

2025年,江汉区10家企业入选全市软件百强企业榜单,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软件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4%。数字经济正成为江汉区突破空间制约、实现换道超车的新引擎。

一项改革,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

作为人口密度极高的中心城区,江汉区以“物业城市”改革破解治理难题:将全域视为“超大型社区”,通过国资平台与万物云合资成立江汉城资公司,引入市场化大物业理念,以街区一体化推动市政服务延伸到小区末梢。

在唐家墩街道,99个老旧小区纳入统一运营,为老城区治理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运行五年来,江汉区城市管理经费降低了8%,同时群众满意度攀升至93.4%。

一片风貌,留存城市文化根脉。

在发展现代经济的同时,江汉区精心守护着城市的历史文脉。

2025年,该区加快推进汉口历史风貌区江汉片区建设,保护修复中共五大会址(原汉口黄陂会馆)、长江书店、江苏会馆、宁波会馆等红色旧址,加强老里分的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城市发展既有经济的高度,也有文化的厚度。

唯有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江汉区正以创新驱动、内涵提升的发展实践,书写着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卓越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阶梯式递进赋能“五个中心” 江汉区以内涵式增长亮出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