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武警湖北总队举行抗美援朝物品捐赠仪式。
李保成使用过的搪瓷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田健 陶腾蛟
10月29日,武昌东湖之畔,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执勤九中队营区内,一场简朴而庄严的捐赠仪式正在进行。3名抗美援朝老兵的后代将24件“老物件”郑重交到中队第28任指导员杨征宇手中。抗美援朝老兵的儿子李鹏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我是被部队领导的真情打动,捐出我父亲用过的这个搪瓷杯。”
经历上甘岭硝烟的搪瓷杯
搪瓷杯的主人叫李保成,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连长。他所在的连队,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荣立“集体特等功”,并获“出国作战第一功”锦旗的“上甘岭特功八连”。这个搪瓷杯,就是李保成在上甘岭战役的坑道里使用过的。
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中,李保成带领全连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14个昼夜,与敌人反复争夺,全连180余名官兵多数壮烈牺牲,最终仅幸存数人。记者看到,搪瓷杯杯身斑驳,手柄上的搪瓷早已剥落,露出黑色的底釉。李保成的儿子李鹏说:“这个搪瓷杯是当年国内慰问团赠予志愿军官兵的。上甘岭战役期间,父亲坚守坑道时就是用这个杯子喝水。因为坑道里缺水少粮,父亲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尿液来解渴。这个杯子之后被父亲从朝鲜带回国,一直珍藏在家中。”
巧合的是,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执勤九中队,正是从“上甘岭特功八连”改编而来。
据了解,这支队伍诞生于1931年的黄麻起义,历经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67年,因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当时的空降兵第15军134团3营8连被抽调进驻武汉东湖宾馆。之后,8连部分优秀官兵被组建改编成武警东湖警卫中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连队改革调整成为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执勤九中队。如今,中队官兵的荣誉编号都是依据队伍诞生的时间而来。
10月29日当天,在中队荣誉室里看到父亲李保成的事迹介绍时,李鹏有些激动,他说:“你看这张照片,是上甘岭战役结束后,我父亲向秦基伟军长汇报战斗经过的瞬间。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这些,真的很难得。”
以英雄之名命名的战斗班
在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执勤九中队,接受捐赠并不是第一次。
2012年,中队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老班长”,他的名字叫柴云振。他受邀回到老连队,带来了一些自己在朝鲜战场使用过的老物件,其中就包括一个军用水壶。
像许多抗美援朝战士的故事一样,柴云振的故事也很感人。1951年5月,朝鲜朴达峰上硝烟弥漫,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7班班长的柴云振,带领战士冲上阵地,趁夜色反击,攻下三个山头。子弹打完后,他孤身一人同敌人展开殊死肉搏战。在肉搏中,他右手食指被敌人咬断,头部、腰部等24处负伤,昏死过去。战斗结束后,志愿军总部授予他特等功臣、一级自由勋章、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伤愈后,他办理复员手续回乡务农,深藏功名30多年,默默为国家工作。直至1984年,柴云振终于被老连队找到。
“老班长找到了!”当时的武警东湖警卫中队官兵得知消息后,群情激昂。从那次之后,中队里有了一个以英雄之名命名的战斗班——“柴云振班”。从那时起,能够加入“柴云振班”,是中队战士的荣耀。
在“柴云振班”战士宿舍的展柜里,记者看到了柴云振用过的水壶。凹凸不平的壶身,似乎在诉说着当年那些战斗的激烈。
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中队全体官兵始终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铸入战位,“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成为这支队伍的信条。
“柴云振班”第25任班长余沛海,此前克服脚踝韧带断裂的伤痛,最终在比武竞赛中斩获了个人全能和单杠双料第一;东湖宾馆党委办公室主任郭燕还记得,2010年夏季的一天晚上,面对两名醉酒持刀闹事男子,值班哨兵临危不惧,三下五除二将闹事男子制服;2024年初冰雪袭来,中队全体官兵投入破冰除雪、道路抢通行动,开辟出一条条“生命通道”……像这样的事,在中队还有许多。
据了解,1994年以来,该中队连续30年被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和“四铁”先进单位,23次荣立集体一、二等功,党支部19次被表彰为“基层先进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