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张灿、刘柳、通讯员邢影、余启新)何香凝、茅以升、彭敏……数百位历史人物,为何会在一块丝织品上留下签名?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68年之际,桥梁博物馆正式公开展陈“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仪式参加者签名”,为观众打开一扇回望历史的窗口。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首座公铁两用桥,举国瞩目。那一天,在一块长95厘米、宽71厘米的彩色丝织品上,数百位嘉宾签下名字,见证大桥落成的历史时刻。
这方签名丝绸呈粉红色,因年代久远已略有褪色,上方印有“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纪念”的红色标题。旗面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参加通车仪式来宾的签名。桥梁博物馆馆长成莉玲介绍,这些签名涵盖了国家、地方相关领导,全国知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歌唱家、表演艺术家,援建大桥的苏联专家,以及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者。其中不仅有茅以升等27位武汉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专家,还有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局前身)的职工代表,如局长彭敏、总工程师汪菊潜等,以及普通工人中的佼佼者如史小保、宋大振等,他们用毛笔题签的字迹至今清晰可辨。
在签名中,还可以看到何香凝苍劲有力的字迹。那一年,她已近八旬,亲临通车盛典,并即兴写下《咏大桥》诗句:“大桥今日落成中,感谢工人建国功;更谢苏联同协力,民间从此乐无穷。”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凝聚着一代代建设者的心血。曾兼任大桥局首任党委书记的王任重,也在丝织品上郑重落笔。如今,王任重之子王正谦看到签名丝织品时感慨万千:“武汉长江大桥是国之经典,更是父辈们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的丰碑。”
68年岁月流转,武汉长江大桥早已成为城市符号与精神象征。这份象征,也被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潜艇退伍老兵闵鸣自2009年起,坚持徒步丈量长江大桥,并在朋友圈留下完整记录,至今已走过147次。
从通车典礼上的签名“打卡”,到今天市民游客日常打卡,这座承载国家记忆的大桥,始终都是跨越时空的顶流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