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课堂,当“双减”政策重塑教育生态,当AI技术叩响未来之门,一批新时代教师正勇立潮头,以青春之姿解锁教育新篇。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特推出“教师的故事”系列专题报道,以真实而鲜活的叙事传递教育温度,展现荆楚大地教师用爱与责任浇灌希望、用智慧与创新点亮梦想的动人篇章。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 实习生生严呈欣)“喜欢孩子,想做纯粹的教育。”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江汉区童心幼儿园90后副园长刘雨婷,以初心为帆,以经验为浆,十年如一日守护幼儿成长。
终身学习,走出独特成长路
在谈及“新时代的好老师”时,刘雨婷这样回答道:“幼儿园教育的‘苦’,需要用‘教育信仰’来扛;幼教事业的‘新’,要靠‘终身学习’来闯。”
十年前刚入职时,美术专业出生的刘雨婷被园长直言“起点比专业老师低”。但她未气馁,始终保持着终身学习的理念,践行“不能学什么就只能做什么”——跟书本学、线上学,向同事领导学,补保教配合、家长沟通、教科研等短板。从配班到主班,再到教育组长、保教主任,直至如今的副园长,她每1至2年就会迎接一次新挑战。后来学前科教研员对她说:“非专业出身的老师有时更适合幼教。”是这份主动思考让她突破固化体系,走出独特成长路。
创新教学,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孩子”
“水墨对幼儿园孩子来说,要是像教画家那样教,孩子会觉得枯燥。我们要“创新性传承”,把水墨融入各个区域活动。”刘雨婷感慨道。
童心幼儿园依据自身特色,提炼出“以文养正,乐美向善”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打造“水墨班本课程”。课程采用“游戏化+跨区域融合”的新方法:阅读区里,读水墨绘本,引导孩子想象“点点变雨、变线条”;科学区里,做滴墨实验,感知浓淡变化;美工区里,打破局限,用树枝、水果网当“画笔”,甚至吹“水墨泡泡”;延伸的“文创店”活动,让孩子化身讲解员练语言、当“售卖员”认人民币,让水墨与生活能力联动。
“AI赋能,让它不再困于‘平面画’的单一形态。”这是刘雨婷对AI最深的感受。数字融入教学,水墨画变成动态画面,孩子再根据动态编音乐、跳舞,静态作品成了互动素材;画作变身为‘翻页书籍’,丰富作品形式。
时代发展中的育人与留人之道
新时代教育环境下,幼儿园也面临新考验。尽管生育率下降暂未影响招生人数,但“家长担忧”带来的生源留存压力不容忽视——部分私立园主打“英文、数学、拼音教学”,让一些家长觉得“幼儿园只让孩子玩,学不到东西”,萌生转园想法。对此,幼儿园通过开放半日活动、用数字档案盒展示孩子成长过程、公众号宣传水墨课程等方式,让家长清晰看到幼儿园的“玩”是有意义的学习,契合孩子发展规律。
教师AI适应力不均是另一大挑战。“AI软件多,但不是所有老师都能跟上,能力差距容易拉大。”刘雨婷介绍道。幼儿园组建了信息技术小组,先试错筛选合适工具,实验班跑通后全园推广;还研究出AI组合用法,如今教师已能按需搭配软件,既减负担又提质量。园所利用数智平台还建立起“幼儿发展数字档案盒”将孩子的生活、学习视频生成二维码存入档案盒,家长扫码即可查看,直至幼儿毕业。
从童梦到童心,对于刘雨婷来说岗位在变,但她的初心——“让孩子快乐、有意义地成长,让家长放心”从未改变。童心筑童梦,她的幼教路,既是对过往的呼应,更是对未来育人使命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