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罗永浩一条微博,把西贝莜面村推上热搜,也把“预制菜”三个字再次端上公众餐桌。有人跟帖“花了现炒的钱却吃到加热包,感觉像被骗”;也有人反驳“只要安全好吃,预制又怎样”;还有人翻出外卖平台数据,称“你吃的外卖70%都是预制”。一夜之间,口味、价格、知情权、健康、传统手艺被放进同一口锅里,沸反盈天。看似围绕一盘菜,实则是一场工业化浪潮与消费理念的正面碰撞。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不同态度,背后站着多元且合理的价值诉求。上班族图的是出餐快、口味稳,15分钟解决一顿饭,是城市快节奏下的刚需;宝妈群体却担心添加剂、钠超标,把孩子饭盒里的预制肉扒挑出来拍照上网;资深吃货则把“锅气”当信仰,认定镬火翻飞、滋啦爆响才是人间烟火,塑料包装再精致也等于“没灵魂”。有人为效率买单,有人为情怀付账,有人只想吃得明白。所有声音汇成一句话——“我可以接受预制,但不能接受被预制”。差异不是对错,而是需求本身。
化解争议,先让规则说话。2024年3月,六部委发文《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大力推广餐饮环节明示、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上海、深圳等地同步试点“预制菜明示”,要求商家在菜单明确标注“预制”或“现制”。通过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在店内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这既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也能倒逼商家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透明度。当前预制菜从生产到加热缺乏统一规范,亟须建立覆盖原料、加工、保鲜、配送全流程的标准,尤其需明确添加剂使用、营养指标和保质期限等安全红线。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卫健委起草了《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制菜安全标准的出台,有助于加快建立行业标准体系,不仅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底线,更为“好吃”提供了可衡量的品质支撑。
制度之外,预制菜要真正被端稳,还需技术、市场与认知三层突破。技术上应鼓励风味还原与锁鲜技术研发,通过科技手段最大限度保留现制菜肴的“锅气”和口感,让预制菜真正融入日常消费。同时推动市场良性分层,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和人群提供差异化产品。通过扶持一批具有技术实力和透明管理的优质企业,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环境。认知上需加强公众科普与正面引导,通过开放工厂、媒体宣传等方式,消除公众对预制菜的污名化认知,同时也要客观承认现制菜肴的独特价值,不以工业化替代一切,而是提供更多元、更透明的选择。
回到那条搅动了舆论场的微博,争议的本质并不是预制本身,而是传统餐饮价值与现代化效率诉求的正面相遇。我们既无法拒绝工业进步带来的安全与便捷,也不该忽视消费者对锅气与透明度的执念。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始终把消费者权益放在本位,用明示保障选择权,用标准守护安全,用技术提升品质。当菜单上写得清清楚楚,厨房里冷链跑得稳稳当当,餐桌上的人就能安心地按自己的需求点菜,有人为15分钟的高效鼓掌,有人为一口锅气买单,有人两者都要。
人间烟火气,不在预制与否,而在是否预知。预知配料、预知价格、预知工艺,把知情权还给消费者,才能把争论变成选择,把对立变成多元。让每个人的餐桌,既有现代高效的选择,也不失人间烟火的温度,这或许正是我们对这个时代饮食变迁的最好回应。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程坤(武汉市蔡甸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