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谢宇航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夹烟”墙画遭游客投诉,投诉者称原画为鲁迅在家抽烟场景,墙面删去背景可能引导室外聚集抽烟、误导青少年,建议更换为“右手握拳”形象。值得关注的是,绍兴市文旅局并未因此单一投诉盲目决策,而是明确表示“会广泛听取民意、全面统筹后再定”,这种不盲从的态度,为公共文化场所应对类似舆情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盲从,首先是对真实历史的敬畏。鲁迅吸烟是有据可考的历史细节,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便提及他“烟瘾很大”;鲁迅在《秋夜有感》中也写道,“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可见深夜里风雨交加雄鸡报晓时,鲁迅也要抽一支香烟,以此来体味秋夜的新凉。因此,墙画中的夹烟形象并非刻意渲染不良示范,而是对其人物风貌与时代印记的真实还原。若因单一投诉就篡改形象,看似契合当前控烟诉求,实则是对历史的篡改。正如“浙江文旅政务”文章所称,“烟之于鲁迅就像烟斗之于马克思,是其独特标志和精神象征”。鲁迅文学成就与个人习惯共同构成其历史形象,删除夹烟细节,反而让后人失去感知真实历史温度的窗口。景区暂不修改的立场,本质是守住了尊重历史不打折的底线。
其次,不盲从更是对多元民意的正视。文旅局在回应中提到“收到全国各地电话,认为这是历史客观现实、是当地旅游名片”,可见单一投诉背后,更广泛的民意是认可墙画的历史价值。公共文化场所的决策本就不应被个别声音左右,景区选择广泛听取意见而非盲从投诉,既避免了因少数诉求忽视多数共识,也让决策过程更具公信力。毕竟,“鲁迅夹烟”墙画不仅是打卡景观,更是承载集体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其去留理当汇聚更多元的民意进行考量。事实上,面对不合理投诉选择不盲从,正获得越来越多舆论的认同,如临沂“12345·临沂首发”平台面对“碾”导致家人生病、广场柱子引发噩梦等涉封建迷信诉求,或是要求帮儿子找工作等不合理请求时,明确拒绝并说明原因,赢得不少舆论点赞。这本质上是正视多元民意选择的体现,也是对公共利益的精准守护。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方在面对投诉时,往往缺乏理性判断,在舆情应对中陷入“唯投诉是从”的误区。此前,有快递员因少了一个芒果被客户恶意投诉,即便已经赔偿一箱芒果,仍遭多次投诉面临被辞退,甚至被逼下跪求谅解。快递公司起初不问青红皂白,一味迎合投诉者,不仅差点寒了员工的心,更因过度妥协引发舆论质疑。还有老师被家长投诉作业布置过多,学校未核查作业量是否合理,便处罚老师并要求减少作业量,反而影响教学进度。这些案例都警示我们,面对投诉时不加分辨地满足个别诉求,不仅损害相关从业者利益,更会因舆情应对的短视与偏失,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序良俗。
当然,不盲从不等于无视合理诉求。游客担忧的误导青少年以及室外聚集抽烟的风险,也需景区通过配套措施回应,比如在墙画旁增设“历史场景说明”标识,明确其为历史形象而非现实吸烟引导;对个别游客“点烟打卡”的不当行为,工作人员可现场引导规劝。如此,既能守住历史真实的核心,也能兼顾现实控烟的文明诉求。从本质上看,“鲁迅夹烟”争议的核心,是历史真实与现实关切的平衡问题。绍兴景区不盲从单一投诉的选择,恰恰提供了一种应对思路,面对此类舆情时,既不必因“怕争议”而轻易放弃立场,也不必因“守传统”而忽视现实需求。唯有以不盲从的定力倾听多元声音,以善统筹的智慧化解矛盾,才能让文化符号真正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传递持久的价值。
专题:东湖观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