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级新生报到,各地新生的名字竟然一改往日的子涵、梓萱……取而代之的是扶苏、邕熙……那种给人的似曾相识与怦然心动,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是“子涵”“梓萱”时代过去了,还是《诗经》时代回归了?或许这些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取名灵感,正见证着文化浪潮的推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它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即是一个家的血脉传承。父母或长辈取名,往往是慎之又慎、想了又想、选了又选,唯恐不能将所有的爱与期待尽数融入。姓名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取名,成年后取字,还有号,这样尚还能尽情发挥一二。到了现代,可就难办了,现代人取名,都是姓氏+寓意,这样一来,仅用一两个字来表达寓意,简直是重若泰山、难如科考。这样一来,对于太多的重名或名字中的高频字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天下父母的爱与期待大抵相似,这些看似平常的“建国”“平安”“子涵”……都是父母没有说出口的期待。
名字或两字或三字或四字组成,它就像一部自带属性的微型文化史。不同年代的名字,代表着不同年代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从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后的“建国”“援朝”到改革后的“梅”“伟”,再到本世纪的父母姓氏合体四字名,还有后来的高频“子涵”“梓萱”,以及今天的扶苏、邕熙。那是从真实的家国情感到个人美好追求的心理变迁,那是从曾经单一表达到当下多元风格的审美转变,那是从独生子女时代男女平等到感悟时代与文化脉搏的文化觉醒。名字不论是流行现代风、典籍意蕴风,还是哲理感、科技感,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形式,它们都不过是一种个人行为与表达,也将成为这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常态。
名字是一个人在这世间的生动名片,不存在所谓的流行或过气,它是社会发展的印记、是父母温情的表达,是子女行走的传承。名字很重要,它是区分于他人的显著社会标识,自然不能诸如老大曰张大、老二曰张二、老三曰张三这样的草率标记。一个字含深蕴、朗朗上口的名字,会自带加分或广告属性,让人眼前一亮。但真正重要的、为其加分的,应是拥有这个名字的孩子、能否知晓这个名字背后的美好寓意?能否在未来去身体力行名字所蕴含的丰富涵义?应是精心构思这个名字的父母、能否将深沉的爱与期许从始至终倾注给孩子?能否言传身教让名字成为孩子前行路上那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面朝大海,春暖大海。或许这美好的诗意,也深藏在每一对父母心中,就这样,从跟风潮流到深耕文化……面朝大海,春暖大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杜彦(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