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活力中国调研行|小香菇撑起大市场——随县香菇种植工激活全产业链

极目新闻记者 杨琛源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雯 戴文辉 王艳华 荆楚网记者 胡莹

“这香菇‘龟背纹白柄短,肉厚得能掐出鲜汁...…’”8月27日,随县香菇博览馆里,讲解员向记者团展示着各类香菇产品,话里满是骄傲。能有这样优质的香菇产品,得益于随县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旁边屏幕上闪亮的一行大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随州香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05.8亿元,连续三年稳坐全国食用菌地理标志综合价值头把交椅,这个“金疙瘩”的底气,藏在40多年的产业故事里。

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在三里岗镇杨家棚村试种椴木香菇成功,像点了把火,让香菇成了随县人眼里的“致富苗”。这些年,“随县香菇种植工”劳务品牌慢慢长起来,家庭小作坊变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大阵仗,全县10多万户农民围着香菇转,全产业链30多万人靠它挣钱,连全国四大香菇主产区的名头都稳稳攥在了手里。

万福店镇的吴忠最懂这个变化。他掏出一本红色资格证,笑眯了眼:“去年考了香菇种植专项能力证,比在外打工强太多!”以前他在广东打零工,每月5000块左右,离得远也顾不上家,如今跟着镇上免费培训学技术,和妻子在家种香菇。去年10月份,他买了1万棒菌棒,收了四茬就卖了9万多,纯赚6万。“今年大概种了3万多棒,村里看我们渐渐经验丰富了,每年还给我们5000块创业补贴,预计今年能卖到30万元。”吴忠说。

在随县,像吴忠这样的“技能菇农”不少,人社部门每年办60多期培训,3000多人跟着学技术、学电商,把“力气活”做成“技术活”;2024年还联合随州香菇学院出了全国首本香菇种植工教材,让“土专家”也能持证上岗。与此同时,劳动就业部门也跟着搭把手,每年发640多万元补贴、4500多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催着大家返乡搞合作社,百万棒的标准化菇棚连片成景。

随着香菇种植工队伍的不断扩大,人手充足的随县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香菇种植与初级加工,而是积极拓展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条。如今,在随县的各大工厂里,以香菇为原料的休闲食品、保健品不断涌现,香菇脆、香菇辣条、香菇饼干等零食深受消费者喜爱。预制菜领域,香菇也成为了重要食材,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了便捷又美味的选择。

这些多元化的产品,不仅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也让香菇从传统的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为了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尚食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活力中国调研行|小香菇撑起大市场——随县香菇种植工激活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