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 喻昭阳、吴祺芸 通讯员 夏自宇、何华
新中国成立后,荆州市中心医院始终秉承医者仁心的初心,主动扛起医疗帮扶的重任。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多次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偏远乡村,送医送药上门,用实际行动守护基层群众健康。这项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巡诊传统,历经风雨,薪火相传,至今仍在继续,成为一代代荆医人共同的精神底色。
近日,医院原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杨大懿依然清晰记得60多年前参加巡回医疗队的日日夜夜。那些在风雪中出诊、于深夜里接生的往事,在她平静的叙述中重现光芒,折射出一代荆医人艰苦奋斗、不负使命的动人身影。
杨大懿当年工作照。
1965年冬,湖北仙桃(时称沔阳县),雪花从瓦檐悄然飘落。天微亮,杨大懿轻轻掸去被子上的积雪,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巡诊。这样的场景,于她早已寻常。自1958年加入医疗队,她的足迹已遍布松滋、石首、沔阳、京山等多地乡村。
尤其“六二六指示”发出后,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积极响应。1965年,杨大懿与45名队员奔赴沔阳沙湖,投身流行性出血热的救治一线。没有像样的医疗条件,他们就亲手布置门诊、病床与手术室;患者行动困难,他们就背起药箱、跋涉出诊,无问风雨。
巡回医疗队部分成员合影,杨大懿一排右一。
在缺医少药的乡间,杨大懿目睹了太多“小病硬扛、大病无望”的辛酸。面对复杂病情,医疗队打破专业壁垒,内外科互学、医护互助。在前往石首东升镇支援溃口救灾的船上,她为突然临产的产妇紧急接生;在京山乡下,她以一根银针解开了患者缠绵数十年的偏头痛。
杨大懿(右一)。
乡亲们对她信任至极。不仅人病了找杨大夫,连家里牲畜难产也来请她相助。一次,老乡急请她为难产母牛接生。毫无兽医学经验的杨大懿心中忐忑,但仍毅然前往。凭借对人接生的经验与医学常识,她谨慎操作,终于助母牛安全生产。自此,“杨大夫”三个字在乡间愈发响亮,承载着无数敬意与感激。
杨大懿在给新生儿体检。
1970年,枝柳铁路大会战启动。杨大懿与医疗队一路辗转,刚赶到松滋洈水水库驻地,行李还未打开,便接到紧急救治任务——一位不完全流产的妇女已陷入休克,她立即展开抢救,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那一整个春节,医疗队都坚守在铁路工地,直至次年三月圆满完成任务。
最让她牵挂的,是农村妇女的健康。她和队员定期开展妇科病普查,培训赤脚医生与接生员,一遍遍叮嘱家属:“剪刀和线一定要多煮一会儿。”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下,经她之手的病患却从未发生感染。
深夜出诊更是家常便饭。“那时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她说,“有人需要接生,提起药箱就出发。”沉沉夜色中,她练就了一双“飞毛腿”,穿梭于村埂田陌之间。
回望这段岁月,杨大懿目光如初:“看到病人康复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值得,再辛苦也不算什么。”在她心里,所有艰苦都可以为生命让路。
巡回医疗队到沔阳为当地儿童接种疫苗。
农村巡回医疗队,是荆州市中心医院厚重历史中的一个缩影。它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薪火相传的使命,是一段与人民健康同频、与国家卫生事业共进的光荣征程。这条路,他们走了半个多世纪,而今,依然有人接过药箱,步履不停。
1998年,医院巡回医疗对在公安参加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