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短视频,我们总能刷到些“语出惊人”的“专家”:有人声称“量子技术能让庄稼增产三成”,转头就推销起连成分都说不清的“神药”;有人穿着网购的白大褂,吹嘘“三副祖传秘方根治糖尿病”,实则兜售价格不菲的劣质保健品。这些披着“权威”外衣的骗子,用啤酒灌根、食盐除草之类似是而非的“妙招”引流,靠“内行人绝不外传”“无效退款”的话术钓饵,把农业、医疗这些专业领域变成了收割流量的“菜市场”。
这些假专家的套路算不上高明,却总能精准拿捏普通人的心理。农民盼着丰收,患者渴望康复,他们就踩着这些真实的需求,把“科普”变成“忽悠”的幌子。更让人忧心的是,上当的往往是信息闭塞的群体:农村老人信了“增产神药”,喷下去的可能是烧坏庄稼的化学废料;慢性病患者停了正规药,换成“祖传秘方”,耽误的是救命的时间。等到真有人因为这些虚假信息家破人亡,再去追责早已为时太晚。
假专家横行,绝非孤立现象,而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其值得拷问。按理说,用户上传内容时,平台应对“专家”身份的真实性负起审核责任,但现实却是,一张PS的学历证书、一件网购的白大褂,就能轻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一些平台明知某些账号内容夸张、引流可疑,却因为其能带来可观的流量和广告收益,便对举报信息敷衍处置,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流量至上”的逻辑,无疑为假专家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让他们得以在算法推荐的加持下,精准推送至目标人群眼前。
背后那条由MCN机构打造的灰色产业链,更是与平台的纵容脱不了干系。从伪造学历证书、设计“专家人设”,到写好剧本、培训演技,再到用 AI 批量生成夸张文案“轰炸式”推送,一套流程下来,一个“农业权威”或“医学泰斗” 就能速成。而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又恰好为这些虚假内容的传播添柴加火,让骗子的套路得以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更大范围。
要堵住假专家的空子,平台审核机制的改进刻不容缓。首先应建立“穿透式”资质核验体系,对声称“专家”“医师”“研究员”的账号,强制要求提供可联网验证的职业资格编号,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数据库实时比对,杜绝伪造证件蒙混过关的可能。其次,针对医疗、农业等专业领域,可联合行业协会建立“白名单”制度,只有经过认证的专业人士才能发布相关领域内容,从源头压缩假专家的生存空间。在内容审核上,需升级算法模型,将“根治”“特效”“独家秘方”等违规词汇纳入关键词库,一旦监测到立即触发人工复核,对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内容坚决下架。同时,应设立 “专业举报通道”,邀请行业专家组成顾问团,对用户举报的可疑账号进行专业鉴定,提高审核的精准度。
监管部门也不能缺位,应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协同作战,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仅要查处假专家,更要追究平台的失职之责,揪出那些批量制造假专家的MCN机构,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罚,提高违法成本,斩断这条害人的利益链。同时,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虚假信息、假冒专家等行为的界定标准与惩处细则,为整治行动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
真专家的缺位恰恰放任了伪科学的蔓延。真专家们更要担当社会责任,积极作为,主动参与到网络科普的阵营中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公众轻松掌握科学知识,提升辨别能力,及时揭露骗局,引导公众正确认知。
短视频不是法外之地,流量变现不能踩着别人的血泪。如今,“清朗”专项行动剑指虚假信息,但整治不能只停留在“出事再查”的被动层面,等到真有人因为这些谎言付出生命代价,再去清理就太沉重了。整治假专家,就得现在动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帅(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教育局)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