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浙江安吉余村在烟尘弥漫中毅然关停矿山,如今漫山翠竹摇曳,年旅游收入突破6000万元。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这条转型之路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法。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短视的掠夺式增长终将枯竭,唯有尊重生态规律,才能激活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生态与经济的辩证统一,是“两山”理念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跳出了传统发展观的窠臼,将生态价值纳入生产力的范畴。在吕梁山区,曾经的荒山秃岭通过合作社造林披上绿装,不仅遏制了水土流失,更催生了碳汇交易、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数千元。过去,我们常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环保是“拖累GDP”,但现实证明,生态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资产。生态修复不是负担,而是新的增长极;环境治理不是成本,而是未来的竞争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古人智慧早已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而今天的中国正以实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需要创新路径与制度保障。桃江县将分散的竹林、碳汇权打包成“自然资源资产组合包”,以7.89亿元挂牌成交,让竹海成为“绿色银行”;尧治河村把废弃矿洞改造为菌菇基地、洞藏酒窖和神话主题景区,年产值超亿元。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生态资源的价值并非天然显现,而是需要制度设计去激活、市场机制去放大。从碳汇交易到生态补偿,从产权界定到产业融合,制度创新如同打通“两山”转化的任督二脉,让沉睡的绿色资产焕发生机。如果只停留在“守绿”而不探索“用绿”,生态优势就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反之,若只顾“变现”而透支生态,则无异于杀鸡取卵。
“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在当代实践中焕发新生。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而“两山”理念正是这一传统生态观的现代诠释。安吉黄杜村将白茶苗捐赠至中西部贫困地区,让“一片叶子”跨越山海造福四方;岚县沙棘产业既固土护坡,又出口创汇,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些实践不仅是对传统的回归,更是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超越。当发展观从征服自然转向顺应自然,从索取无度转向取予有节,文明便找到了永续的密码。今天的中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当代人的富足,也要子孙后代的蓝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两山”理念的实践仍在深化。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以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转型有阵痛,取舍需智慧,但方向已然清晰。唯有守住生态底线,才能拓宽发展空间;唯有绿色转型,才能赢得未来主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终将证明,那些珍视自然、敬畏生态的选择,终将在时间的沉淀中熠熠生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明民(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