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帮助老年群体更好的融入社会,不少运营商都推出针对性政策与相应的志愿服务,比如以主动上门的形式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亦或是开展“宽带义诊”,帮助老年人排查网络故障、解读套餐资费等,这些举措折射出的是社会对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个问题的关注。数字时代,老年群体的确面临适应困境,需要全社会以更多的探索与实践,让智能产品真正适老、智慧服务真正惠老。
以人力搭桥,为“智慧助老”温情护航。在智能设备成为生活标配,线上服务覆盖衣食住行的今天,老年群体时常在数字浪潮中感到无所适从。“扫码支付”“扫码乘车”等基础操作,都能使很大一部分老年人举步维艰。在这些“数字鸿沟”的背后,需要关注到的是老年人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孤独感,应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为老志愿服务,例如陪伴、家政、医疗等,以志愿者上门的温情护航迈出跨越鸿沟的第一步,帮助他们更好地拥抱智能生活。现如今不少高校与社区搭建起桥梁,以志愿服务队的形式深入党群服务中心,与养老院开展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志愿服务活动。
当老年人追赶数字化浪潮的同时,科技也需调转脚步去向他们靠拢。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面对这个庞大的基数群体,光有人力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拓展服务边界,大力推进科技适老的创新探索。自9月20日起,为推进智慧助老服务,湖北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在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开通“长辈就医”模式,简化了网上办理流程,以适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此举就是让科技主动适配他们的需求,用技术的力量降低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生活的门槛。
老年群体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同样拥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一方面,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展示他们的故事,用他们独特的人生阅历带来更加多元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老年群体亦可反哺数字经济,其消费需求本身就构成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习惯在电商平台购物,为数字平台贡献了可观的交易额和用户活跃度。所以可深度探讨“人技协同”发力为老年人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可行性,同时老年人也在学习和适应中提升数字素养,这是一个相互塑造、共同演进的过程。比如记录“90岁自律女生高能量生活”的梅英阿嬷,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自己高能量的一天,视频中展现出的生命力,不少年轻人视其为“电子鸡汤”;又比如77岁的田姥姥,以其“话多且密”的独特搞笑风格瞬间走红网络甚至开启了直播带货之路。透过这些“网红”老人的出现,生动印证了老年群体并非数字时代的“绝缘体”,而是具备强大学习潜能与意愿的“晚成者”。
面对老龄化社会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挑战,“人”的温度是破冰的关键,而“技”的智慧则是铺就长远坦途的基石,以此助力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继续发光发热,实现真正的跨越。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蒋思源(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 两河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