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东湖评论:人口政策迈入“引导、激励”为导向的新阶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生孩子,国家发补贴,还有免税待遇,这一系列动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远不止于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是一项以增收促减负的改革新举措,标志着我国人口政策正式迈入以“引导”和“激励”为核心导向的新阶段。

当前,尽管生育意愿低迷态势有所缓解,但深层问题依然严峻。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全国出生人口持续走低,直至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回升至954万人,较2023年增加52万人,这是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增长。这一回升得益于近年累积生育意愿的释放、各地生育支持政策的初见成效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然而,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到,育龄妇女总量持续萎缩、婚育成本居高不下、抚育压力依然存在……这些结构性因素共同构成出生人口的刚性约束,在此背景下,无数年轻家庭在“想生”与“敢生”之间犹豫徘徊。

面对这一时代课题,育儿补贴制度应时而生。每孩每年3600元的基础标准,辅以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精准纾解养育成本负担最重的婴幼儿早期阶段压力。这一制度以普惠式现金直补的形式,为有生育意愿的年轻家庭提供直接的经济支持。同时,其免税与不计入救助收入的政策设计,更让这份补贴成为纯粹的家庭福利资金增量,阶段性缓解了“生不起”“养不起”的现实焦虑。

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远非单纯的经济支持,其深层意义在于凝聚社会共识,传递国家鼓励生育的清晰信号。生育行为背后,不仅是家庭私事,更是关乎社会发展活力、国家人口结构的民生命题。以公共财政分担部分养育成本,此举更能撬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生育的良性氛围,让育儿成本由“小家独担”转向“社会共担”,激励更多年轻家庭拥抱生育意愿,为国家人口结构长期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然,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是起点而非终点,它标志着国家在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上迈出了基础一步,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还需从细微处多方发力,比如完善婚假制度、生育休假制度、保障就业权益、优化托育服务、提升教育医疗资源可及性等,每一项配套措施都是激励生育的重要因素。而家庭作为生育决策的核心主体,更要以家庭婚育需求为切入点,构建全方位覆盖“婚、生、养、育”环节的支持体系,切实消除其后顾之忧。

育儿补贴制度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其有效实施将为后续政策体系的系统推进积累有益经验,为全力构建“敢生育、愿抚育”的年轻家庭社会保障网络提供重要支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立(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玉泉街道办事处)

责编:丁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东湖评论:人口政策迈入“引导、激励”为导向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