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胡弦 通讯员 柯红勇 蔡建伟
什么是幸福?
37岁的返乡创业青年游玉洁说,在绿水青山间,给游客泡上一杯茶,讲一讲堰河村1200亩有机茶园从无到有的故事,挺幸福的。
60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继辉说,炎炎夏日,在23℃的尧治河云端网球场打一场网球、出一身透汗、尝一顿土菜,最觉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2005年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诞生。
二十载大道如砥,两千里长风浩荡。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襄阳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实施“十百千”工程,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四项行动”,以谷城县堰河村、保康县尧治河村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明村、共同富裕村,绽放在鄂西北的绿水青山间。
绿水青山打开发展新天地
莽莽荆山中的尧治河村,山陡峡深。
为了发展,这里的数十口磷矿矿洞,开了再关,关了再开——
上世纪80年代,炸药轰山,一车车磷矿换回财富;进入21世纪,壮士断腕,封矿停采,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断了子孙后路;步入新时代,尘封已久的矿洞重开大门,开发为国内首家利用废弃矿道打造的旅游景区三界洞天。
2024年底,尧治河村固定资产达90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2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9.5万元。
开关之间,编织出美好生活的锦绣画卷,见证“两山”理念的深入人心。
上世纪90年代,靠山吃山的堰河村勉强度日。刚刚成为“领头雁”的闵洪艳提出“养山护山”时,村民把锅碗敲得叮当响,堵在他家门口扯皮:“不让砍树,我们吃啥?”
困顿于山,出路在山,希望更在山。
闵洪艳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扛着锄头和背篓,在秃山上掘土种茶。从几个人到几十人、再到全村人,绿水青山的逐梦,不惧千难万险。2024年,堰河村1200亩有机茶园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
从穷乡僻壤到生态惠民,20年间,一条又一条由“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大道,遍布山乡之间。
青年创业激发实践新活力
“现在觉得,这片绿叶子比什么都珍贵。”游玉洁轻摇着茶杯,翠绿的茶汤散发着清香。她曾经在外闯荡一番,回到堰河后,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办起天艺茶庄。
“近几年,20多位年轻人返乡创业。我想,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刷新。”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说。
提升“两山”转化质效,年轻人是关键变量。襄阳市始终把年轻人放在发展的“C位”,通过搭建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平台,为青年绘制渐进式返乡路线图。
在堰河,村头巷尾的咖啡馆、手工坊、智能民宿等随处可见,朝阳般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尧治河村出台优惠政策,招才引智参与矿产开发、乡村旅游等,新鲜血液让村子活力四射。
“被乡村看见”的年轻人为乡村带来无限可能。
“00后”大学毕业生祝佳铮开了堰河村第一家襄阳牛肉面馆,高峰时日售400余碗。他计划以襄阳牛肉面为基础,将堰河特产融入餐饮体验,让游客把“堰河特产+襄阳味道”带回家。
席永久是尧治河村从十堰“挖”来的,起初专攻旅游营销,逐渐成长为村办企业高管,后来进入村“两委”班子。三界洞天景区的运营方略、尧治河文化旅游节的策划、湖北高校职工业余网球邀请赛的举办,都有他奔波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