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梦琪 刘沐炎)在荆门市东宝区泉口街道,沿河社区作为中心城区典型的复合型社区,沿河社区面临着小区类型复杂、特殊困难群体集中、家庭诉求多元等治理挑战。近年来,在东宝区社会工作部指导下,社区联合荆门市益动社工,通过“五社联动”整合资源,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个体-家庭-社区”的青少年生命教育体系,将生命安全教育与社区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兼具文化温度与实践效能的创新模式。
社区以“安全防护网”建设为核心,优化服务空间布局,打造全周期生命教育阵地。在壹基金等社会资源支持下,沿河社区儿童服务站创新“托管+育人”模式,将生命教育课程嵌入日常托管服务,覆盖防溺水、防触电、急救技能等全周期内容,累计服务1500余人次。同时,依托社区红色睦邻站点设立“儿童安全角”,配备共享急救物资,并由青少年组成的“安全小卫士”团队主导开展应急演练,通过亲子互动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这种“空间赋能”模式,不仅让安全知识触手可及,更通过青少年的主动参与形成代际传递效应。
社区以二十四节气为轴,构建“节气文化 + 生命安全”课程体系,实现节气智慧与安全教育的双向奔赴。社工团队深入挖掘清明防火、冬至防灾等传统智慧,设计“纸钱换花灯”“防火平安符”等民俗活动,将文化传承与安全意识培育有机结合。针对独居老人,社区建立“代际安全帮扶机制”,由青少年志愿者制作平安符并定期探访,实现“小卫士”与“老伙伴”的生命对话。这种将节气文化转化为安全教育载体的创新实践,使抽象的安全知识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
为突破“说教式教育”局限,社区发起“安全守护者联盟”,整合青少年、家长、党员等137对家庭结成安全互助对子,承诺20分钟应急响应,形成“一人有难、多方支援”的社区韧性网络。同时,创新“安全小卫士”积分机制,鼓励青少年化身安全知识讲解员和隐患排查员,通过发现安全隐患、参与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兑换物资,推动安全防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这一机制不仅优化了社区安全环境,更通过“儿童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的涟漪效应,激活居民自治意识。
从空间优化到文化浸润,从个体赋能到社区共治,沿河社区通过“专业社工 + 志愿服务”的协同创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安全意识成为社区文明的底色,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未来,社区将继续深化“专业引领、志愿参与、文化赋能”路径,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更多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