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或许有争争吵吵,但也总有人修修补补。
在阳新县兴国镇李子园社区,退休老党员梅生财利用闲暇时光,免费为人修伞。既帮相熟几十年的老邻居,也帮不认识的陌生人。
每逢大雨滂沱,或是阴雨绵绵,他都会把修好的伞放在家门口供人自取,为淋湿肩膀的路人及时撑起一把伞。
这一修,就是16年。
16年来,梅生财记不清自己修了多少把伞,也记不清帮助了多少淋雨人,成了社区居民眼中的“修伞爷爷”。
大象希声,行胜于言。默默行动的力量,远比任何喧嚣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在他的潜移默化下,李子园社区和谐安宁,人心向善。
这个社区党总支也以他这种默默无闻的“帮和”举动,衍生出“六帮工作法”,以更好的进行社区治理。
阳新“修伞爷爷”梅生财。
及时为淋雨人撑起一把伞
梅生财的家是李子园社区的一栋有了年头的旧房,透着浓浓的旧式装修风格。几十年的老房子,墙皮剥落,家具老旧。
他爱好收藏酒瓶。一面墙上,摆满了各种年代,造型各异的酒瓶子。
修伞的地方是楼顶一个小阁楼,修理工具摆放在一个三层小工作台里,废旧的雨伞散落着,几台老式落地扇随意摆放着。
“修完伞,我也帮人修修电扇。”梅生财笑着,熟练的拆卸风扇的外罩。
修好的伞,被整齐的码在架子上。每逢雨天,他就把这些伞放到门外,供人自取。每过一段时间,他还会送一批雨伞到社区去,以此帮助更多需要用伞的人。
有些伞,路人拿走了也就拿走了,他从不计较;有些伞,别人用完了也会捎带脚送过来,以便循环使用。
16年来,梅生财坚持修理邻居送来的坏伞。
为什么要修伞?
“退休不是对社会贡献的停止,而是对社会贡献的另一个开始。”
他说,修雨伞修电扇,看着不起眼的事但能帮助到人,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日子过得才有滋味。
16年来,他记不得自己修好了多少把雨伞,多少个电扇,帮助到多少在大雨中狼狈奔跑的路人。
党员誓言践行了一辈子
梅生财,1949年出生,1986年入党。
1968年的冬天,阳新县龙港地区南山大队,寒风凛冽,泥泞没脚。19岁的梅生财带头跳进结着薄冰的堰塘清淤。
冰冷的泥水浸透棉衣,他却笑着喊:“年轻人就得先上!”
他带领知青小队手挖肩扛,硬是将亩产提高,让“靠天吃饭”的村民第一次尝到丰收的甜。这段下乡岁月,让“群众的事比天大”的信念深深刻进骨子。
1970年,梅生财进入阳新县淀粉厂(后更名为“湖北省葡萄糖厂”)工作。
他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自学专业知识,挥洒青春的汗水。负责采购期间,他充当免费搬运工,严守廉洁作风,从不让一分钱“糊涂账”进腰包。
1998年企业破产,他拒绝了私营老板的高薪聘请,守在空荡荡的厂区里,逐户登记60多名职工信息,骑着自行车跑遍社保及相关部门,为下岗工友办理转移手续。
当患癌的老同事握着他垫付的医药费泣不成声时,他说:“厂子散了,同事间的情谊不能散。”
1987年盛夏,在去西安的一趟列车,有歹徒在车上调戏女青年,他看见二话不说冲上前,用身体护住女青年,并联合车上男同志与歹徒周旋。
梅生财经常在社区转悠,与街坊邻居沟通。
搏斗中,他的衬衫被划开长长的口子,手臂渗着血,却死死拽住歹徒不放,直到将其制服。
女青年家人塞来谢礼,他亮出党徽:“不用感谢,我是党员,这是我的本分。”
这样的“挺身而出”,贯穿了他的生命。
有一次,两个社会青年因琐事起口角,后发生肢体冲突,进而眼看着要演变成群体事件,梅生财赶紧上前劝和。
“打赢了赔钱坐牢,打输了进医院,还可能影响工作,划不来呀!”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把这桩冲突圆满化解了;
还有一次,一个不配合基层治理的社会青年扬言要“给他好看”,并且当天晚上就“打”上门来。
梅生财站在大门口高声喝道:“你不配合组织对城市的治理,还如此蛮横霸道,今天就是把我打死,我也要站在公道的一方!”
那位社会青年被他一身正气震退,最终还是配合了社区管理,让出了非法占用的土地面积。
退休后,他在家养花养草、收藏酒瓶,自得其乐。
在这之余,他还热心帮助邻里,谁家碰上难事了,都会伸去援助之手,一言一行,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了李子园社区大大小小口中的“梅叔”。
甘当社区“和事佬”
有一年,邻居家因家庭矛盾,有人在顶楼服毒自尽。按习俗,在外身故者不宜入屋,这让家属犯了难。
梅生财挺身而出,主动牵头并组织人手,小心翼翼将逝者从顶楼妥善转移下来,切实帮家属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
近两年,社区李子园巷环境改造,他积极跟社区沟通交流。
在广泛征求意见,谈心交流后,他邀请社区和居民开会协商,确定对提档升级后的巷子计划打造示范巷,把路两旁小菜地改造成小花园、“绿色小院”;两边墙面做成文化宣传墙面。
为落实计划,他引导几位热心邻居一起宣传,成立了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小区理事会。
理事会商议出8条李子园巷群管群治公约,为打造示范巷做足准备;日常管理中,他还带领居民理事会成员开展文明劝导、卫生监督、矛盾调解等。
梅生财的家门口,居民经常自发组织“谈天说事”。
在社区党组织的支持下,他率先发起“红色互助圈”:
以自己为首,组织党员结对帮扶独居老人,帮忙买菜、检查电路、修理水管;发动有手艺的居民成立“便民服务队”,免费提供家电维修、衣物缝补;
还收集居民闲置物品设立“共享小屋”,把修好的旧伞、小家电放在这里流转,成了连接邻里的暖心纽带。
他总是说,“党员就是要做路灯,不仅自己要亮,还要串联起一片光。”
从下乡知青到企业骨干,从退休老人到社区先锋,梅生财坚守党员的“先锋”二字,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里,而在为民服务的每一件小事中。
和谐是社会安定和群众安居乐业的根基。梅生财一个“和事佬”,带动了一群“和事佬”,替社区化解基层矛盾,大事小事基本不出社区,和谐成了社区的主旋律。
李子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邱秋香说,社区提出了党建服务的“六帮工作法”,其中的“一帮”,就是以梅生财等社区直管党员为代表的热心党员推行的“帮和”,成为社区的“共治共管”的重要支撑力量。
策划:阳新县委组织部、阳新县兴国镇党委
执行:汪浩、卢奇棋、徐晶晶、郑满星
记者: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