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孝武 王欣 通讯员姚立 李梦婷 蔡青阳
八一建军节前夕,81岁的唐贤美带着3个儿女和孙子,来到位于孝感应城市的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看一看她为国捐躯的大儿子陈新华。
在儿女搀扶下,唐贤美颤巍巍地站在儿子遗像前,用布满皱纹的手反复抚摸遗像边缘,就像在抚摸那个永远20岁的青春。
唐贤美带着家人缅怀大儿子。
45年前,她亲手将大儿子送上杀敌报国的前线。大儿子牺牲后,她又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送到部队。
“老五,给琼华打个视频吧。”随着“咔嚓”一声相机定格,这个拥军报国45年,5个子女4人从军的红色家庭,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一家人在陈新华烈士遗像前合影。
掩护战友英勇牺牲,大儿子被追记一等功
7月24日上午,孝感应城市汪家台社区。
虽然已是81岁高龄,但唐贤美坚持一个人生活。自从老伴陈望德去世后,她已独居13年。她说,自己能自理,要放手让孩子们干事业。
45年前,她和老伴也是这样放手支持大儿子陈新华参军的。
陈新华。
1980年,16岁的陈新华南下云南参军,被分配到侦察连。他训练刻苦、成绩优秀,七次受到连队嘉奖。1984年7月,陈新华赴昆明军区某侦察大队一连参加“两山”作战,任副班长,9月火线入党。
同乡战友肖飞介绍,陈新华曾四次参加战斗。1984年12月4日,他主动报名去云南边境执行潜伏侦察任务,与敌遭遇。在激烈枪战中,陈新华右小腿中弹,鲜血浸透两层裤腿,但他仍继续举枪还击,掩护战友撤退。
眼看情况不好,肖飞背起陈新华就跑,一路狂奔近4小时,但陈新华终因失血过多牺牲。
陈新华牺牲后被评定为烈士。
1985年新年刚过,唐贤美和老伴陈望德收到了令人心碎的消息。陈新华所在连队将其骨灰送回,为其举办了追悼会。
“那段时间,我经常以泪洗面,晚上睡不着。但我又想,参军就是为了报国,孩子牺牲得光荣。”时隔43年,再次谈起英雄的大儿子,唐贤美依然眼泛泪花。
因作战英勇,陈新华被昆明军区追记一等功。
陈新华的军功章。
大女儿接过哥哥钢枪,7年里三姊妹接连入伍
即便已经过去40年,50岁的陈秀华依然对哥哥陈新华的追悼会记忆犹新。
“来了一屋子人,说哥哥为保卫祖国牺牲了,是个了不起的英雄。”陈秀华说,她当时哭得很伤心,这辈子没有任何事对她的影响超过这件事。
追悼会结束后,地方政府和部队人员问唐贤美有什么困难和需求。她坚定地说:“我没什么需求,就是希望把女儿也送到部队,替她哥哥为国尽忠。”
几个月后,陈琼华来到哥哥生前服役的部队,成为一名通信兵。部队为她举办了授枪仪式,将陈新华用过的钢枪,交到她手里。
陈琼华受访者供图。
虽说是自己决定把女儿送到前线的,但女儿真去了,唐贤美却非常不舍,一个个不眠之夜,她做了100多双鞋垫送进军营。
唐贤美经常跟其他3个孩子说起陈新华和陈琼华在部队的事,教育孩子们都要爱国。受她影响,1972年出生的小儿子陈碧华在1990年两次提出参军。
陈碧华受访者供图。
已经有两个孩子参军了,小儿子也要走,陈望德有点犹豫。1991年,陈碧华第三次提出申请参军,在唐贤美的劝说下,老伴陈望德终于松口。带着父母的牵挂,陈碧华奔赴云南某边防团机炮连服役。
一年后,唐贤美的小女儿陈秀华也应征入伍,服务于河南某部。
小女儿陈秀华的退役证。
三姊妹在部队个个表现优异,其中陈琼华还立过三等功。退役后,她和弟弟妹妹们分别在国企和民政部门工作。
从齐家到报国,四姊妹带动参军热潮
陈新华、陈碧华、陈琼华、陈秀华,一家5个子女,有4人参军。他们的故事在老家应城市汤池镇大陈村传为美谈。村里的年轻人以他们为榜样,纷纷踊跃报名参军。
村民陈红斌把儿子陈兴武送进军营,他说,大家十分钦佩唐贤美连送四个孩子进军营的精神,有国才有家。
离大陈村不远处的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在汤池训练班旧址建成的,抗日烽火中,这里革命英雄辈出。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唐贤美,让这里的红色故事续写出崭新一页。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应城市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都会邀请唐贤美到活动现场,宣讲拥军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唐贤美深情凝望儿子遗像。
2012年,唐贤美搬到应城市汪家台社区居住,“拥军奶奶”的故事又在这里传开。
“听唐奶奶讲述自己4个孩子参军报国的故事,很受震撼。受她爱国拥军精神感召,我也参军入伍了。”2024年9月,家住汪家台社区的“00后”周午寒阳,以大学毕业生身份应征入伍。在应城,像周午寒阳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唐贤美与小女儿陈秀华及孙子在家门口。
“唐贤美的故事是红色血脉在革命老区孝感的赓续传承,是孝感80多年拥军传统深植于城市肌理的生动体现。”孝感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茂洲说,唐贤美把5个孩子中的4个送进军营,拥军报国45年,是将小孝齐家升华为大孝报国的先进模范,她对国家对部队的这份大爱与深情,必然会激励带动更多人从军报国,书写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