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这句话道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本质。让“老”制造焕发“新颜”,绝非简单“涂脂抹粉”,而是脱胎换骨的革新。这要从三个维度精准发力。
新技术是筋骨重铸的“钢铁裁缝”。走进现代化智能工厂,曾经轰鸣的机器声变得低沉有序。这不是生产衰退的信号,而是智能技术带来的转变。过去老师傅用卡尺反复测量的精度,现在传感器瞬时自动校准;原本耗费几周的手工图纸,如今三维建模数小时就能完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如同精巧的针线,为传统设备穿上了感知环境的“新皮肤”,让机器自主诊断优化;响应“双碳”号召的绿色制造技术,则为高能耗设备换上“节能心脏”,将高碳排转化为新动能。没有这种重塑,再庞大的车间终将成为工业遗迹。
新路径是破茧重生的“隐形翅膀”。传统流水线常陷入这样的困局,埋头苦干却发现市场早已转向。破局关键在于价值创造的突破。我们逐渐发现,一些家电企业敞开车间大门,邀请消费者亲手设计专属冰箱;废弃钢厂的高炉架起了空中步道,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当制造不再固守单一产品生产,而是与服务、文化、绿色能源结合,厂房就能释放多维价值。这种跨界融合形成的隐形翅膀,正帮助传统制造飞跃产能过剩的低谷。
新活力是生生不息的“智慧火花”。再先进的设备若无人驾驭,也不过是冰冷的金属。产业转型的本质,是把人置于核心。江苏企业在聘首席技术比照正高级享受待遇,广州技校生提前一年就被智能工厂“预定”,安徽车间鼓励工人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并给予奖励。当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当青年工人成长为“技能工匠”,当“工业脊梁”真正获得社会认同,车间就成了智慧奔涌的创新场。拆掉职称评定的“篱笆墙”,破除论资排辈的“天花板”,让“大国工匠”成为青年才俊心之所向。
焕发新活力必须紧握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两个关键。当车间每个岗位都贡献智慧,每次改进都提升效率,传统制造业就能真正撑起实体经济的脊梁。这不是未来设想,而是当下万千工厂正在书写的转型答卷。从制造到智造的路,正由亿万产业工人的双手共同铺就,最终凝聚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钢铁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杨静洁(中共武汉市蔡甸区委组织部)
责编: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