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十二年如一日悉心照料 江夏好儿媳成瘫痪婆婆的幸福依靠

朱美英(左)帮婆婆穿衣服

朱美英(后排左)和丈夫一起带婆婆出门晒太阳

朱美英(左)和婆婆开心地交谈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邹斌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实习生 孟阿敏 田佳怡

寂静的乡村突然有人来访,90岁的张作英紧攥着67岁儿媳朱美英的右手不放,双眼失明的她又在黑暗中摸索着儿媳的左手,紧张地感知着周围的一切。

朱美英俯下身子,凑到婆婆耳朵旁,告诉她不要害怕,是关心她的人来看她了。听见儿媳熟悉的宽慰声,张作英放松了戒备,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自从12年前,张作英因意外摔倒瘫痪在床后,她便依赖着儿媳朱美英给予的安全感。特别是3年前,她又双目失明,一直悉心照顾她的朱美英身上的味道和熟悉的声音,成了她最安全的保证。

孝媳朱美英家住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金海湾1号。十里八乡的人提起她,无不称赞。4月2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近朱美英,了解到一位好儿媳、好大嫂和好母亲背后的故事。

好儿媳:十二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婆婆

“你是谁?”张作英突然抬头发问,但仍紧攥着儿媳的双手不放。朱美英笑了笑,没有回应,她已经习惯了婆婆一时清醒一时糊涂的状态。

过了一会儿,张作英恢复如常,朱美英整理了一下婆婆的棉衣,便忙活起来收拾屋子。不大的屋子,被朱美英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

朱美英习惯了这一切。十二年来的日日夜夜,她的生活基本上围着婆婆张作英在转。朱美英每天早早起床帮婆婆穿衣洗漱;中午,她先给婆婆煮上一碗面条,亲自喂完后,才做自己的午餐。隔三岔五,她还会做上一顿婆婆喜欢的红烧肉或者是没有小刺的连拐鱼。晚上,她和丈夫一起为婆婆擦洗身子,换纸尿裤……

婆婆刚瘫痪在床时,朱美英还能够在村里打零工,只是临到中午,就要回来给婆婆做饭。随着婆婆年岁增长,特别是双目失明后,她便选择待在家里照料。然而,每到换纸尿裤时,便犯了难,她娇小的身体压根抬不动婆婆。在远处务工的丈夫张移祖,也只能回到村里和妻子一起照料老母,顺便就近打点零工补贴家用。

“她一辈子对我好,我们之间没有红过脸。”朱美英说,婆婆脾气不好,经常对子女发脾气,但对她总是轻言细语。

婆婆育有8个子女,其中有6个女儿,朱美英的丈夫排行老大。朱美英说,一家人很团结,弟弟妹妹们也经常回来看婆婆,“孝敬父母是我的义务,弟弟妹妹们都有各自的家庭,有我在,他们也会很放心。”

好大嫂:撑起大家庭半边天

常年在外做小生意的小叔子张艳华,每隔一个多月会回来看望母亲,忙于生意的他常常只能在家待半天。他想在家多陪陪母亲时,作为大嫂的朱美英就会对他说“你忙你的生意,家里的事不用操心……”

朱美英有7个兄弟姊妹,她是长女,从小家庭贫苦。作为长女和大嫂,她习惯了将责任扛在肩上。

“父亲早早去世,家里条件很差,这个大家庭就是靠大哥和大嫂撑起来的。”张艳华说,虽然排行上讲自己是弟弟,但年龄和大嫂的孩子相差无几,“大嫂对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和妈妈没什么区别。”他说,家里兄弟姐妹几个谁有困难都找她,只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她都会帮忙。

1980年,22岁的朱美英经人介绍,与比自己大一岁的同乡张移祖结婚。那一年,张艳华才刚满1岁。然而,结婚不到一年,朱美英的公公因病离世,婆婆也因此精神受到打击。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朱美英夫妇的肩上。

随着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朱美英要精打细算着柴米油盐。“要想办法让一大家子十一口人尽量少挨饿。”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朱美英只摇头。为了充饥,她用杂粮、红薯和小麦混着做大锅饭,“也是一人一碗就没有了”。

尽管如此,朱美英没有抱怨。她养牛、养猪,将家里38亩地种上小麦、蔬菜,供弟弟妹妹读书、结婚出嫁。丈夫年轻时是电工,哪家交不起电费,夫妻俩便帮忙垫付着,也不催人家。

在小叔子张艳华眼里,朱美英是“全天下最好的嫂子”。2000年,张艳华在外打工谈了个女朋友带回家,对方要6000元的彩礼。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但是朱美英对张艳华说:“就是想办法借也得借给你,不能让你一辈子打光棍。”结婚那天,张艳华把大嫂拉到一旁,动情地说:“您一辈子操劳了,感谢您。”

婚后,朱美英夫妇让张艳华放心在外打拼,家里事不用他管。“母亲瘫痪后,她也不要我们照顾,很感激她照顾我母亲。”张艳华说,嫂子对婆婆像对自己妈妈一样,“我几个姐姐也不一定比嫂子照顾得好。”

好母亲:孝行成后辈的榜样

“妈妈是我们的榜样,我也很佩服妈妈。”这一切,女儿张望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说:“妈妈这一辈子,每天都在很辛苦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付出。”

在张望香的记忆中,家里种了很多地,总感觉母亲有干不完的活,每天在外面种完庄稼后,回到家就给孩子们做饭、洗衣服等。

“她照顾我们,爱我们每一个人。”张望香动情地说。她记得自己8岁时,和弟弟误食梧桐果中毒,晚上肚子不舒服,吐得很厉害。那时候去镇上医院远,也没有车,“爸妈一人背一个,摸黑走小路,赶到离得最近的卫生站看医生。”她回忆说,当时妈妈背着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又很快爬起来抱着她继续往医院赶。

“看了医生后,爸爸妈妈整整守了我和弟弟一个晚上。”张望香说,第二天她清醒过来后,看到妈妈眼泪都流了出来,“她当时肯定很担心很害怕。”

随着自己也成为母亲后,张望香也渐渐理解并敬佩母亲,同时也很心疼母亲。“年龄越来越大,她的身体也没有以前那么好,头发也白了。”

其实,朱美英已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年前冬天,有一次在照顾婆婆翻身时,她重心不稳,腰闪了一下,仍强忍着痛帮婆婆翻身,十二年来,她第一次落泪了。“只要我身体允许,我就要照顾好婆婆。但是,我不知道我的身体还能坚持多久。”朱美英感叹道。

在儿子张望星眼中,“母亲是晚辈的榜样。”他说,奶奶和外婆生病后,特别是外婆前年“走”的时候已卧病在床很久,都是妈妈在两边照顾。“百善孝为先,爸妈都做得很好,也教会了我们用孝心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十二年如一日悉心照料 江夏好儿媳成瘫痪婆婆的幸福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