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何凡 张泽沐 陈义超 匡柏学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罗官章日记摘录)
1997年,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罗官章拎着行李,和妻子李传春一起,回到了牛庄乡老屋。
在一叠手工装订的草稿纸上,罗官章郑重地在封面写上几个大字,“1997年退休回到农村杂记”。对他来说,退休不是安享晚年,而是进入到下一个战场。
“装订完整的有5大本,还有很多零散的纸片,记录他日常所思所想。”11月20日,整理父亲遗物的李秀英眼含热泪。罗官章生前写下的一本本“日记”,已泛黄卷边,但李秀英越读越理解,为何父亲生前一定要回到大山里,“他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把乡亲们当作亲人,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为何退休后仍要回到牛庄,继续带着乡亲们谋发展?罗官章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生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是个老百姓,深刻感受到农民的艰辛。不管困难多大,我要坚持下去。”
罗官章将让乡亲们“荷包鼓起来”作为最大的牵挂,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牛庄的发展。
他写道,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日记中,罗官章多次提到焦裕禄。“焦裕禄在兰考工作470天,就是从小事做起,群众利益无小事。”让大山里的乡亲们脱贫致富,就是他最大的理想。
为什么乡亲们相信这位老书记,愿意跟着他干?日记中的一句话道明了真谛:“要求别人做得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上世纪80年代,在担任牛庄乡党委书记时,他率先在自己地里试验地膜苞谷,成功后再推广,彻底解决了牛庄人吃不饱肚子的问题。
牛庄乡中药材产业带头人、青年党员朱坤说,罗老曾不止一次说,“你们自己成功以后,不仅是自己要致富还要帮助别人”,这是他交给我们的任务。“从他身上,我们深刻学习到,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子。”
“6月15日,8时到10时,大棚温度28度。下午1时,35度……”这是罗官章在进行天麻育种试验时,在日记本里记录下来的一段数据。退休后,他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坚守800多天,总共进行了100多次试验,记录的数据有3大本。
罗官章日记本里,大到牛庄乡的耕地面积、人均收入、人口变化,小到每户当年的烟叶收购价格、天麻试验的大棚温度,都事无巨细地一一记录,却唯独没有他自己日常的开支账目。在这位老党员的心里,没有个人的“小账”,只有乡亲们脱贫的“大账”。
在罗官章的日记中,能够感受到他心中那颗对人民群众饱含热爱的赤子之心。
在天麻试验受挫、遭遇断指伤痛,种植反季萝卜失败时,罗官章鼓励自己说,“敢于担当,不怕困难,这是我一生做人的起码标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有为人民多做一点,才对得起党。”在引领乡亲们种植天麻成功,增收千万元时,罗官章在日记里兴奋写下,“牛庄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见证人。”
“(跟着党走的)74年,我感受最深的是,一是(要有)信仰,二是学习文化知识,三是重实干作风,四是走群众路线,群众是真正的英雄。”86岁的罗官章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一辈子的心得。
一本本日记里,字里行间,都是一个将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对人民群众至诚相待,始终保持初心的老党员用一生践行的滚烫誓词。
罗官章女儿李秀英展示罗官章退休回乡后写下的日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义超 摄
罗官章回乡日记。李秀英提供
罗官章回乡日记。李秀英提供
罗官章回乡日记。李秀英提供
罗官章回乡日记。李秀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