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洒在黎黄陂路的青石板上,百年老建筑的砖墙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街道,因为一场“零碳生活”嘉年华活动而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没有宏大的仪式,没有刻意的说教,六个打卡点位如珍珠般散落在街巷之间,市民游客手持参与券漫步其中,在盖章交流中完成了一次低碳理念的Citywalk。
这场由安利公益基金会策划的低碳嘉年华,巧妙地将环保宣传融入城市漫步。参与者从小巴公、大巴公等老建筑出发,沿着熟悉的街道缓缓前行,在珞园、红邮花栈等点位停留交流。行走本身成为最直接的低碳行为,街巷空间化作天然的环保课堂,这种举重若轻的活动设计,恰与“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部署不谋而合——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低碳生活不是悬在空中的概念,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的实践。
一场活动,就是一次宣告。在“零碳生活”嘉年华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低碳理念与城市生活完美融合的可能。市民陈女士那句“其实低碳离我们不远,走路本身就是”的感悟,道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真谛。而当六旬的老者带着外孙进行“低碳遛弯”,当游客将盖章页拍成短视频分享,当街边商户主动腾出空间配合活动,低碳已从口中的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这种转化弥足珍贵,它让环保摆脱了教条式的宣传,在人间烟火中找到了生根的土壤。
安利公益基金会在活动中展现的理念,尤为值得深思。他们不设统一路线,不要求全程参与,而是让市民在熟悉的街巷中自然完成低碳体验。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恰恰抓住了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关键——尊重个体差异,让环保行为以人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发生。当参与者形容这是“没有负担的参与”,当外地游客惊讶于“这么多人愿意一起参与某件有意义的小事”,我们看到了公众参与环保的最佳状态:自愿、愉悦、可持续。
活动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公共参与模式。在黎黄陂路,行走成为交流场景,街巷变成公共论坛。人们讨论垃圾分类,分享骑行经验,在轻松的互动中形成环保共识。这种基于生活场景的环保教育,比张贴在墙上的宣传画都更深入人心。正如洞庭社区负责人所言,“大家愿意停下来参与,就是最好的效果”。当环保成为人们主动加入的城市体验,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就拥有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关键阶段。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更多像安利公益基金会这样的创新实践。黎黄陂路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的环保宣传应当与城市文脉相融合,与日常生活相对接。在老建筑间谈论低碳,在漫步中践行环保,这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活动设计,让环保理念拥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夕阳西下,黎黄陂路逐渐恢复平静,但活动激起的涟漪仍在扩散。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居民的参与感、商家的积极反馈,共同构筑了城市低碳生活的生动图景。这条百年老街用一场活动告诉我们:低碳未来不在遥远的别处,而在我们选择行走的每一步路上,在街区居民的每一次协作中,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里。这或许正是“十五五”规划建议所期待的场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全民自觉,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在江城的这个初冬里,我们已然看见了这样的未来,它温暖、生动,充满希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谢伟锋
责编:杨虹磊